海洋生态系统中砷的生物放大潜力研究
编号:1126 稿件编号:140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17:29:47 浏览:72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3:3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6B] 6B、海洋地球科学 » [S6B-3] 6B、海洋地球科学-3

暂无文件

摘要
砷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环境污染物之一,也是近海区域一种常见污染物。砷在一些海洋高营养级生物中有一定的富集作用。但是导致砷是否在海洋食物链/网中存在生物放大现象还有争议。本研究以我国典型半封闭海湾--大亚湾中为研究区域,在四个季节中采集了10类用于砷和碳氮同位素分析的生物和环境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生物体和环境样品中的砷浓度与其他未受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水平相当。浮游生物中的砷浓度通常比底栖生物低。营养级水平较高的生物(鱼类,螃蟹,虾和头足类动物)中的砷浓度夏季较低,冬季较高,而环境中的砷在所有季节中均保持稳定。 生物体内砷和δ15N在春冬两季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砷在整体海湾食物网中随着营养传递而被生物放大。其中,砷在底栖食物链中四个季节里均被生物放大,而中上层食物链中仅在冬季和春季被生物放大。这些趋势与根据摄食关系构建的经验食物网内各生物类别间的砷转移分析结果一致。底栖生物中砷的营养放大倍数(TMF)通常高于中上层生物。此外,鱼类从胃内容物向肌肉的砷转移系数与δ13C正相关,表明底栖习性促进了砷的转移。所有这些结果表明,在特定生物组成和季节情况下,砷可以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被生物放大,而底栖习性是砷生物放大的重要促进因素,这与海洋底栖生物中特殊的砷形态组成有关。
 
关键字
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砷,底栖,砷形态
报告人
张黎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黎张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