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面臭氧对区域前体物敏感性的精细化伴随分析
编号:1379 稿件编号:42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1:40:08 浏览:71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8:24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议:[S12C] 12C、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C-1] 专题12.12 大气化学实验室模拟研究 & 专题12.11 多尺度大气化学与传输数值模拟

暂无文件

摘要
中国京津冀地区夏季正经历严重的地面臭氧污染,这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019年,京津冀地区日最大8小时平均臭氧浓度的90百分位数达到196 μg m−3,远超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南的100 μg m−3。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京津冀臭氧污染防治,而有效的减排策略依赖于对臭氧污染的来源,包括臭氧前体物的物种、地理来源、部门排放,有精细的定量的解析。但过去常用的臭氧溯源方法,要么不能表征前体物的区域传输来源,要么只能解析有限的地区或部门的排放来源。而伴随方法可以通过一次反向模拟得到京津冀臭氧对所有区域、部门前体物排放的敏感性,是可以高效定量解析臭氧区域来源的方法。

本文利用GEOS-Chem伴随模型分析了2019年6月中国京津冀发生重污染、轻污染时地面臭氧对区域前体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重污染时,京津冀臭氧对本地和鲁豫苏地区的前体排放较为敏感。通过减排京津冀和鲁豫苏的氮氧化物(工业和交通源),烯烃(汽油车和工业源),和二甲苯(油漆使用),以及减少一氧化碳(工业、交通、电厂源)和烷烃(工业,溶剂使用,汽油车)的排放,可以有效减缓京津冀臭氧重污染。轻污染时,减排京津冀本地的氮氧化物、二甲苯和烯烃排放将有效减少京津冀臭氧超标天数。本研究精细地指出了本地和区域联防控制排放时应考虑的关键区域和部门,为改善京津冀的地面臭氧空气质量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减排策略。
 
关键字
伴随模型,京津冀,臭氧污染,敏感性
报告人
王晓琳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稿件作者
王晓琳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傅宗玫 南方科技大学
张霖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曹汉森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张强 清华大学
马瀚辰 清华大学
沈路 Harvard University
EvansMathew University of York
IvattPeter University of York
卢骁 Harvard University
陈优帆 四川省环境政策与规划研究院
张丽娟 上海市气象局
冯旭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系
杨新 南方科技大学
朱雷 南方科技大学
HenzeHenz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