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冠”影响纳米颗粒生物毒性效应的机理研究
编号:1678 稿件编号:35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5:59:54 浏览:1207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08:0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S5C] 5C、环境科学 » [S5C-2] 5C、环境科学-2

暂无文件

摘要
在自然环境中,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表面会吸附多类生态大分子(如腐殖酸、多糖、蛋白、脂质等),并形成独特的“环境冠(environmental corona)”,也被称为“生态冠(ecological corona)”。以水环境为例,当NPs表面形成“环境冠”后,会体现出与原始态NPs截然不同的性质,进而改变NPs的溶解、聚集、转化和生物毒性等过程(Ming Xu et al., Small, 2020, 16 (36): 2003691)。为了便于研究和归类,依据吸附分子的类型及来源,典型的“环境冠”可以分为:天然有机质冠(natural organic matter corona, NOM corona)、胞外聚合物冠(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corona, EPS corona)和蛋白冠(protein corona)。“环境冠”的化学成分主要取决于NPs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进而会影响N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风险。过去,大部分针对NPs环境行为与生态风险的研究都在“理想环境”中开展,与“真实环境”相差巨大,忽视了“环境冠”的关键作用。近些年,针对“环境冠”的研究日益增加,如天然有机质冠(NOM corona)和胞外聚合物冠(EPS corona),但“环境冠”如何介导NPs与细胞作用及毒性效应的规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很多矛盾的观点。
为揭示“环境冠”影响NPs生物毒性效应的机理,我们研究了四种生态物质(腐殖酸、黄腐酸、海藻酸和SRNOM)在二维Pd纳米片(Pd NSs)表面形成“环境冠”的特征,并评价了它们对Pd NSs类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四种生态物质均会在Pd NSs表面吸附,并形成天然有机质冠或胞外聚合物冠。其中,Pd NSs表面吸附海藻酸后,其类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强,可快速分解过氧化氢(H2O2),生成羟基自由基(•HO)。继而证实,海藻酸吸附后,Pd NSs的抗菌活性显著提高,可导致细菌的膜损伤、氧化应激、生物膜抑制和细胞死亡。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环境冠”对NPs环境过程与毒性效应的关键影响及作用机理。
关键字
环境冠,纳米材料,钯纳米片,毒性效应,细菌
报告人
徐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稿件作者
明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