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马鞍山遗址1986年出土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编号:2142 稿件编号:187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09:11:18 浏览:81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4:1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C]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 [S1C-3] 1C、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3

暂无文件

摘要
       云贵高原地理位置特殊,资源丰富,发育众多洞穴岩厦,晚更新世人类活动频繁,旧石器时代遗址丰富。与南方常见的砾石工业传统不同,云贵高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面貌,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关注。马鞍山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发现于1980年,历经1981年试掘,1986年和1990年两次系统发掘,出土遗物与地层对应关系良好,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丰富。由于种种原因,该遗址出土石制品未被系统研究。本研究报道了马鞍山遗址1986年出土的有原生层位的石制品1292件,并对其开展初步的技术分析。马鞍山遗址1986年发掘区地层分为9个自然层和两大文化层,其中上文化层堆积年代约为距今15000-36000年,下文化堆积年代约为距今53000年。遗址上下文化层在主体原料、石制品尺寸、石核剥片技术和工具修理技术上存在显著差异。上文化层以燧石结核、岩块为主要原料;石制品以微型和小型为主;主要采用硬锤直接打击法,存在少量垂直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制品;石器毛坯选择以断块为主,修理主要采用硬锤锤击修理,可能存在压制修理技术。下文化层以硅质灰岩砾石为主要原料,燧石仍占一定比例;石制品以小型和中型为主;不见垂直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石器则主要以石片为毛坯,不见压制修理技术。上述差异体现出人类行为的转变,但整体上马鞍山遗址上下文化层仍属同一文化系统。原料均就近取材;不见石核预制技术;主要利用断块或石片加工石器;石器类型均以各类刮削器占主导,在加工方向、加工长度指数、刃角等方面均存在共性。据此,我们认为该遗址上下文化层技术的变异表达了本土人群应对气候变化的生计模式及流动策略改变,揭示了古人类在末次冰期波动条件下的生存适应,为进而探讨中国南方晚更新世古人类的多样化适应,判断本区人群来源迁徙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字
贵州,马鞍山遗址,石器技术,人类行为
报告人
胡晓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稿件作者
胡晓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高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