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多环境介质和多技术手段认识青藏高原汞污染历史
编号:2153 稿件编号:58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09:52:54 浏览:67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1:4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5A] 5A、环境科学 » [S5A-2] 5A、环境科学-2

暂无文件

摘要
青藏高原地处亚洲内陆,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原工农业活动微弱,远离人为汞排放源区,其发育了多种环境介质如冰川、河流和湖泊等,是认识区域和全球汞污染历史的理想地区。冰芯和湖泊沉积物记录的大气汞沉降历史显示了较为一致的特征,显示了亚洲特别是南亚地区人为汞排放的影响。但是,由于近期冰川强烈消融,顶部减薄,难以获取近几十年高质量冰芯历史记录。高原地区的大气汞主动连续观测自2010年起在瓦里关和纳木错等地开展,报道的大气气态总汞含量介于1-2 ng/m3,处于北半球本底水平。我们利用被动采样技术,建立了高原特有植物垫状点地梅 (Androsace tapete)叶片汞含量与大气汞含量转换关系,并恢复了近十年大气汞变化历史,结果表明高原中部大气汞含量自2010年起呈下降趋势,这与纳木错站夏季(生长季)的主动观测数据一致。不同观测和技术方法及环境介质历史记录各有特点。湖泊分布广泛,便于开展多区域多支湖芯记录的比对研究。但湖芯记录一般分辨率较低,且有研究指出,近期受气候变化影响,部分湖泊沉积物记录了大气沉降和流域输入的叠加信号,不能有效反映北美等地区1980s后大气汞排放下降的趋势。中低纬度山地冰川冰芯记录分辨率高,但汞在雪冰及雪气界面迁移转化活跃,给冰芯汞记录的可靠性和指示意义增添了疑问,且近期山地冰川急剧退缩,又极大限制了高质量冰芯资料的获取和利用。大气汞含量和沉降观测能提供高分辨准确信息,但其资料时限较短。综合多环境介质记录,可相互弥补时间尺度和分辨率不足,交叉比对提高年代序列准确性,并可针对某一特定时段汞污染进行深入解析。另外,各类环境介质记录从多角度提供了汞污染的历史印记,有望从全景角度(Holistic Perspective)认识汞污染历史和过程。
关键字
青藏高原;汞污染;历史变化;被动观测;植物观测
报告人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强弓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