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极端生态系统中甲基汞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编号:2162 稿件编号:14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10:01:14 浏览:81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0:2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5A] 5A、环境科学 » [S5A-2] 5A、环境科学-2

暂无文件

摘要
    甲基汞(MMHg)具有极强的神经毒性,它能够被生物有效富集并沿食物链传递和放大,危害生态安全。研究海洋中MMHg的来源和产生过程对了解海洋MMHg循环至关重要。目前,海洋MMHg来源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已有研究表明上部海洋MMHg主要产生于异养生物活跃的低氧区(100-1000米);微生物以下沉的有机颗粒物为食,并将无机汞转化为MMHg。近年来研究发现深海(>1000米)MMHg含量及其占总汞的比例并不低,但难以确定其来源:上部海洋MMMg的向下传递、热液/冷泉汞的原位甲基化或深层背景区海水汞的原位甲基化。本研究基于不同来源MMHg同位素信号来示踪深海MMHg的来源与传输途径。
    本研究在深层海洋,包括马里亚纳海沟(最深达10900米)、雅浦海沟(最深点达8527米)、印度洋、南海采集了不同海底环境下(背景区、热液区、冷泉区)的深海生物样品和沉积物样品,测试了其总汞和甲基汞浓度以及总汞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7000-11000米海沟生物具有明显偏正奇数汞同位素非质量分馏值(odd-MIF;Δ199Hg = 1.47 ± 0.13‰,Δ201Hg = 1.21 ± 0.11‰,1SD),与北太平洋上层海洋MMHg的odd-MIF值(Δ199Hg = 1.44 ± 0.75‰,Δ201Hg = 1.16 ± 0.60‰,1SD)十分接近(Blum et al., 2013; Motta et al., 2019),明显不同于深海沉积物的odd-MIF值(Δ199Hg = 0.20 ± 0.07‰,Δ201Hg = 0.18 ± 0.04‰,1SD)以及热液的odd-MIF值(0‰)。本研究认为:海沟生物的MMMg主要来自于上部海洋;表层透光带海洋经光降解的MMHg与中层非透光带海洋未经光降解的MMHg混合,继而通过下沉的颗粒物进入到深海食物链系统。深海中原位MMHg的产率很少或者基本不具有生物可利用性。
 
关键字
深海;甲基汞;同位素示踪;非质量分馏
报告人
孙若愚
天津大学

稿件作者
孙若愚 天津大学
袁晶晶 天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