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镉在稻田系统中的形态转化及活性评价
编号:2205 稿件编号:15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10:19:24 浏览:76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3:5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5A] 5A、环境科学 » [S5A-1] 5A、环境科学-1

暂无文件

摘要
       镉(Cd)是一种生物非必需重金属元素,其在土壤中具有较高的迁移性,极易通过食物链进入到人体中,从而威胁人体健康。土壤中的Cd包括已经老化的Cd (CdL)和新输入的Cd (CdN),这两种Cd在土壤中具有不同的活性。因此有效区分这两种Cd的环境行为对于Cd污染的治理极为重要。本研究设计了室内模拟和盆栽实验(包括调节pH、添加石灰、生物炭处理),通过富集稳定同位素(112Cd)示踪技术,对CdL和CdN在稻田系统中的行为进行区分,同时结合顺序提取法(BCR)和同位素(110Cd)可交换浓度(E-value)的测定对CdL和CdN的形态转化及活性进行评估。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法对水稻籽粒中CdL和CdN的生物可给性进行评价。室内模拟及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
     (1)CdN进入土壤后会快速地老化,从酸溶态转变为残渣态。同时CdN在残渣态中的比例高于CdL,说明CdN进入土壤后的老化速度及程度均高于CdL。酸溶态CdN和CdL的浓度与二者各自的E-value呈正相关关系(P < 0.01),说明BCR顺序提取法和E-value均可有效评估稻田土壤中的镉活性。此外,CdN进入土壤28天左右,其同位素可交换比例与CdL趋于一致且不再变化,说明其同位素可交换库达到平衡。
     (2)不同处理下CdL和CdN在上覆水中的浓度、酸溶态中的比例及其在水稻各组织中的浓度表明,土壤pH是影响Cd活性的主导因素。施用石灰提高了土壤pH,从而降低CdL和CdN的活性及其在籽粒中的累积。本研究所使用的生物炭为酸性生物炭,降低了土壤pH,增加了CdL和CdN在籽粒中的累积。酸溶态Cd、E-value及上覆水中的Cd与籽粒Cd含量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中Cd的浓度与籽粒中的Cd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1),而前二者与籽粒中的Cd浓度无显著相关性(P > 0.05),说明上覆水或土壤溶液中的Cd浓度可有效表征Cd的生物可利用性。
     (3)体外模拟消化法的结果表明,籽粒中CdL和CdN的生物可给性浓度与其总浓度呈正相关关系(P < 0.01),二者的生物可给性比例(CdN:88.7%,CdL :86.2%)在不同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揭示了在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下,不同来源Cd在土壤中的老化过程及其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分布,可为稻田Cd污染的治理和修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稻米中Cd的生物可给性评价可为人群通过食用大米的Cd暴露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字
镉,土壤,新镉,生物有效性,水稻
报告人
阴永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稿件作者
董强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刘艳伟 {
刘广良 {
郭瑛瑛 {
杨青青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史建波 {
胡立刚 {
梁勇 江汉大学
阴永光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蔡勇 {
江桂斌 {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