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后滑坡活动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编号:2549 稿件编号:60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1 11:04:14 浏览:86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4:3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 [S3-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3

暂无文件

摘要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山体滑坡,造成了区域植被严重破坏。强烈的山区地震对后续的滑坡活动具有长期的影响。对于长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而言,研究地震后滑坡活动的时空演变至关重要。通过利用2008年至2018年的多期遥感图像来追踪同震滑坡的复活和新发生滑坡,以评估汶川地震对随后降雨诱发滑坡的影响。结合GIS空间分析和现场调查,分析了过去十年中滑坡活动的时空演变以及控制这些变化的地质环境因素。此外,根据汶川地震后多年的Landsat TM数据,对震中地区滑坡部位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了监测。震后的活动滑坡总面积随时间表现出衰减的趋势。在地震后前五年(2008-2013年),植被恢复速率较很快,但恢复质量较差,以草本植被为主,期间地震后的滑坡通常保持较高的活动水平。随着不断的植被恢复和斜坡物质固结,沉积于山坡的大部分同震松散物质逐渐稳定下来。随后(2013-2018年),滑坡活动降低,滑坡活动主要发生在植被恢复较差的高陡区域,特别是沟道水系附近。滑坡的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植被的恢复密切相关,植被的恢复可以促进地震后滑坡活动的减少。最后提出了汶川地震震中地区滑坡活动率的定量模型,该模型表明,增强的滑坡活动率在地震后达到峰值,并将在25年内下降到地震前的水平。地震后滑坡活动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高活跃期(2008-2013),低活跃期(2013-2018),恢复期(2018-2033)和稳定期(2033年之后)。
 
关键字
强震区;崩滑体;地震后效应;活动强度;演化
报告人
陈明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陈明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唐川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