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超深埋白垩系砂岩油气藏油源和充注历史研究
编号:386 稿件编号:4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0 18:45:38 浏览:72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08:5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2B] 2B、地球化学 » [S2B-1] 2B、地球化学-1

暂无文件

摘要
库车坳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个油气勘探热点,近年来该地区在白垩纪的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气藏中取得了重大的勘探突破。博孜凝析油气田位于库车坳陷以东,该油气田储层的平均埋深超过6500 m。BZ 1井是该地区有史以来最深的钻井,日产油量为14.85 t,日产气量为15.01×104 m3。 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有针对该地区凝析油的来源、迁移和富集成藏的研究。
笔者为了探究该油气田中原油的烃源,分析了原油中的生物标记物。结果显示,原油中的姥鲛烷/植烷(Pr / Ph)为1.6,表明油源处于较弱的氧化环境。 相对于C26三环萜烷,原油中具有丰富的C24四环萜烷,C30重排藿烷含量高,伽马蜡烷的含量很低,三环萜烷具有C19> C20> C21的分布特征。甾烷方面,与C27和C28相比,C29甾烷相对富集。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特征与该地区的侏罗系恰克马克组烃源岩相似,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博孜凝析油气田中的原油来自恰克马克组烃源岩。 博孜凝析油气田中天然气的乙烷碳同位素范围为18‰-24‰,碳同位素明显较重,推测天然气来自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
笔者还分析了油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岩石学和均一温度(Th)特征。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两种包裹体,一种是发绿色荧光的含油包裹体;另一种是不发荧光的含油包裹体。其中,发绿色荧光的含油包裹体的Th峰值基本上在120-130 ℃之间,而不发荧光的含油包裹体的Th峰值在140-150 ℃范围内。可以看出,不发荧光的含油包裹体的形成温度较高。
基于热演化历史的重建,笔者对该地区原油的充注史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在博孜地区总共发生了两次油气充注事件。其中,第一次原油充注发生在中新世晚期,由侏罗系恰克马克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充注到了白垩系砂岩储集层中; 第二次则发生在上新世时期,由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充入储层。
 
关键字
库车坳陷;博孜;油源;充注
报告人
宋叙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

稿件作者
宋叙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