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玉龙成矿带南段巴达Cu-Au矿床成因初探
编号:651 稿件编号:123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2 22:42:52 浏览:88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08:4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4A] 14A、矿产与资源 » [S14A-1] 14A、矿产与资源 专题14.1 斑岩成矿系统及层圈相互作用

暂无文件

摘要
藏东玉龙成矿带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部,是世界上重要的碰撞型斑岩Cu矿带之一(Hou et al., 2003)。巴达Cu-Au矿床位于玉龙成矿带南段,是藏东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规模较大的Cu-Au矿床。目前该矿床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其成矿流体来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该矿床矿床成因的认识和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的开展。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调研、岩芯与坑道编录及系统的镜下鉴定,结合稳定同位素(C-O-S-Pb)分析,对巴达Cu-Au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和金属来源进行研究,初步对矿床成因类型进行探讨。
巴达Cu-Au矿化主要产于富碱石英二长斑岩中,少量产于斑岩和南新组砂岩地层的接触带内,矿体受NW-SE向逆断层的控制。矿床围岩蚀变主要包括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和高岭土化,绢英岩化叠加了早期的钾硅酸盐化。Cu-Au矿化主要产于钾硅酸盐化带和绢英岩化带内,Cu矿化以浸染状和细脉状产出,Au矿化主要以Ag-Au颗粒赋存于黄铁矿和白云石±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中。根据岩石学观察,巴达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石英+钾长石±黄铁矿±白云石阶段(I)、白云石±石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白云石±方解石阶段(III)。矿石矿物主要由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金和方铅矿组成。第I阶段到第III阶段白云石的δ13CPDB值分别为-2.2~-1.8‰、-6.8~-3.4‰、-4.2~1.9‰,δ18OSMOW值分别为7.7~9.8‰、6.5~11.9‰、7.8‰~11.4‰,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来源,受到大气降水和低温蚀变作用的影响。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为1.43~6.61‰(平均4.64‰),反映了硫主要来源于花岗质岩浆。金属硫化物与区域内马牧普富碱斑岩体具有一致的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 =18.716~19.376,207Pb/204Pb=15.607~15.785,208Pb/204Pb=38.787~39.308),暗示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岩浆岩。
巴达矿床含矿斑岩为富碱斑岩,脉石矿物以白云石为主而非石英,绢英岩化分布范围较窄,这些特征均符合碱性斑岩型Cu-Au矿床的特征,而与典型的钙碱性斑岩矿床不同(Wolfe and Cooke, 2011)。此外,流体包裹体中发育高盐度高氧逸度子矿物(如石盐、磁铁矿、赤铁矿),矿区浅部出露铅银矿。以上证据结合含矿斑岩锆石U-Pb年龄(~35 Ma),将巴达Cu-Au矿床定义为后碰撞碱性斑岩-浅成热液型Cu-Au矿床。巴达Cu-Au矿床的发现,表明玉龙斑岩成矿带南段具有形成斑岩型Cu-Au矿床的潜力。巴达矿床成因的认识可为成矿带的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丰富玉龙成矿带斑岩成矿理论。
关键字
玉龙成矿带,Cu-Au矿床,矿床成因
报告人
杨富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稿件作者
杨富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文昌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