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造山带东段晚中生代斑岩型铜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
编号:672 稿件编号:32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2 23:10:15 浏览:66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09:3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14A] 14A、矿产与资源 » [S14A-1] 14A、矿产与资源 专题14.1 斑岩成矿系统及层圈相互作用

暂无文件

摘要
近年来,随着矿产勘查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中亚造山带东段新发现了一批成矿规模和潜力较大的斑岩型铜钼矿床,如小柯勒河、富克山、霍洛台、宝泉和四山林场等。对这些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条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和区域成矿规律,还能够为区域矿产勘查和远景评价提供科学依据。锆石U-Pb和辉钼矿Re-Os年代学研究表明,中亚造山带东段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其中,晚侏罗世矿床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内,以小柯勒河、富克山和霍洛台等矿床为代表,成矿时代为146-150Ma;早白垩世矿床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宝泉和四山林场等矿床为代表,成矿时代为110-120Ma。岩石学研究表明,两期斑岩型铜钼矿床成矿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岩。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表明,成矿岩体均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r、低Y和Yb,以及高Sr/Yb比值。通过与区域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认为这些成矿岩体可能源自俯冲角度平缓的洋壳的部分熔融,且熔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交代地幔物质的混染。斑岩成矿系统方面,晚侏罗世斑岩型铜钼矿床附近同时期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较为罕见,而早白垩世斑岩型铜钼矿床附近及区域上发育有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这种差异可能是区域地质体遭受不同的剥蚀强度所致。结合矿床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推测晚侏罗世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主要受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晚期南向俯冲的影响,而早白垩世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则主要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作用。
 
关键字
中亚造山带东段;晚中生代;斑岩型铜钼矿床;成岩成矿作用
报告人
邓昌州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昌州邓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