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极性人工引雷初始阶段放电现象及电荷传输特征
编号:92 稿件编号:208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2:21:26 浏览:79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5:1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11A] 11A、大气科学 » [S11A-3] 11A、专题5-大气物理和大气探测

暂无文件

摘要
对人工引雷先驱阶段及初始先导阶段的脉冲放电过程及电荷传输特征展开研究,基于通道底部电流、高速光学、低频磁场等测量数据对人工引雷初始阶段放电过程产生的脉冲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了正、负极性先驱脉冲以及初始先导脉冲的波形特征,对初始阶段正、负极性先驱脉冲放电过程及可能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分析,给出了相关物理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引雷的先驱阶段放电过程对应脉冲的电流波形以及磁场波形和初始先导脉冲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也暗示了两者在放电行为上存在某种一致性;(2)正极性初始先导脉冲出现的高度(200 m左右)低于负极性初始先导脉冲出现的高度(400 m左右);初始负先导发展步长(1.6-5.2 m)在统计意义上大于初始正先导发展步长(0.8-2.6 m);初始负极性先导脉冲传输电荷量(300 μC以上)大于初始正极性先导脉冲传输电荷量(65 μC左右);同样地,负极性先驱脉冲传输电荷量大于正极性先驱脉冲传输电荷量(大幅值电流脉冲估计结果);(3)相比于负极性人工触发闪电,正极性人工触发闪电初始阶段先驱过程的小幅值脉冲更丰富,出现簇状先驱脉冲频次更多;(4)先驱脉冲放电阶段,间歇击穿形成的残余电荷在钢丝头部形成屏蔽层,减弱了钢丝头部的电场强度,使得放电进入“安静期”,火箭携带钢丝抬升突破屏蔽层,会继续建立电场优势,再次出现钢丝尖端放电行为。
 
关键字
人工引雷,初始阶段,先驱脉冲,初始先导脉冲,电荷传输
报告人
李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稿件作者
李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陆高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蒋如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樊艳峰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石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张鸿波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任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