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编号:924 稿件编号:4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5:06:59 浏览:59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4:1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19] 19、固体地球科学 » [S19-3] 19、固体地球科学-3

暂无文件

摘要
       大兴安岭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位于古亚洲洋构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之间,经历了众多微陆块复杂的拼合历史和多次洋-陆转换过程,在微陆块闭合后的中生代时期又发生了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从而成为我国独特的火山岩带。大兴安岭中部的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出露相对完整,侵入岩也遍及各个时期,因此是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岩浆事件、岩石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大兴安岭中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作用主要集中在155-115 Ma,岩浆作用高峰出现在早白垩世中期(~125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没有明显的间断期且形成时代存在“穿时性”,应为火山喷发作用不同阶段的结果。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并亏损高场强元素,显示弱或无Eu异常,具有正εHf(t)值(+6.2至+13.4)和Hf单阶段模型年龄(TDM1 = 556-270 Ma),岩浆来源于先前俯冲流体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在岩浆上升的过程中受到有限的地壳混染的影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流纹质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并且比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具有更亏损的高场强元素,Eu异常明显亏损,具有正εHf(t)值(+4.3至+10.2)和Hf两阶段模型年龄(TDM2 = 910-544 Ma),另结合本区Hf同位素资料,表明岩浆来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新增生中-高钾玄武质地壳的部分熔融,并且岩浆经历了高度分异的演化过程。
       大兴安岭中部、大兴安岭东北部和大兴安岭西北部主要地壳增生时期分别发生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新元古代和中-新元古代期间。大兴安岭中部的地壳增生具有与大兴安岭东北部和西北部不同的增生史以及不同的地壳增生机制,暗示大兴安岭地区地壳增生的非均一性。
       大兴安岭中部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55-138 Ma),伊佐柰琦板块向北俯冲而蒙古-鄂霍茨克洋逐渐自西向东“剪刀式”闭合,大兴安岭中部岩浆作用与额尔古纳西侧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断离和岩石圈拆沉引发的软流圈上涌有关;在早白垩世中晚期(137-115 Ma),大面积的高分异I型、A型花岗岩和多金属矿床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且岩浆年龄具有由南向北逐渐迁移的趋势,暗示大兴安岭中部岩浆作用主要受额尔古纳地块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伸展作用的影响,而在松辽盆地及以东地区的岩浆-成矿作用主要受到伊佐柰琦板块折返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影响,两个构造域共同促使整个东北地区的岩浆-成矿大爆发。
关键字
火山岩,构造演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大兴安岭中部
报告人
唐宗源
讲师 河北地质大学

稿件作者
唐宗源 河北地质大学
孙德有 吉林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