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早春氮循环过程研究
编号:1102
稿件编号:174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7:07:59 浏览:84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其年平均径流量达3.0×104 m3·s−1,占据了东海淡水输入量的90%-95%。长江流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之一,而且其中下游沿岸多为高度工业化区域。近50年来,由于长江流域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的快速发展,长江水体氮含量显著增加;经估算每年约有1.43×106 t溶解无机氮输送至东海,其中,硝酸盐的输送通量约为1.28×106 t,占无机氮的90%。河流和沿海地区氮输入强度的增加,造成河口和邻近的陆架边缘海出现严重的高氮负荷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爆发和季节性缺氧。因此,河口和陆架边缘海氮的源、汇及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一直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而,仅仅通过对相关浓度的测定无法准确的刻画其复杂过程;近些年发展的氮同位素技术,特别是硝酸盐氮、氧双同位素示踪技术,为揭示海洋氮循环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我们基于2018年春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航次,测定了海域中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并采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定量计算了4种潜在来源(大气沉降、化肥、污水和粪便以及土壤氮)对受长江冲淡水影响的海域中硝酸盐的贡献比率。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冲淡水的硝酸盐主要源于化肥源和粪便污水。在邻近海域,同化过程和硝化过程是早春硝酸盐循环的关键过程,共同塑造了硝酸盐及其氮、氧双同位素的空间分布格局。我们基于瑞利分馏模型和稳态模型进一步估算了同化分馏系数为5~5.5 ‰,并结合质量平衡模型估算了硝化过程再生硝酸盐的相对贡献为17~44 %。此研究刻画了赤潮爆发前期硝酸盐主要来源及其内部循环过程,半定量估算了各个来源对长江口硝酸盐库的贡献、构建了春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硝酸盐内部循环路径,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陆架边缘海氮循环过程、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
稿件作者
钟晓松
中国海洋大学
辛宇
中国海洋大学
晏茂军
上海交通大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