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98与2015/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南海海温的响应特征、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差异对比
编号:1130 稿件编号:132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7:08:04 浏览:117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6:0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6B] 6B、海洋地球科学 » [S6B-3] 6B、海洋地球科学-3

暂无文件

摘要
      南海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深水海盆,是我国夏季风主要的水汽源与水汽通道,也是印度洋-太平洋(印太)主要的对流辐合中心。大量研究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变化对华南区域气候、海洋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等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聚焦南海极端暖异常事件的特征,产生机理,以及生态效应对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对比揭示了1997/98年与2015/16年两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南海海温的响应特征、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差异。
      2015/16年厄尔尼诺发展阶段:我们发现2015年秋季南海海表温度突破了有史以来的观测纪录,这次极端暖海温异常事件导致了东沙环礁接近40%的珊瑚礁死亡。传统的观点认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南海海温在秋季开始上升,冬季达到峰值,这种观点显然不能解释此次秋季极端暖海温的异常事件。通过诊断分析和理论模式分析表明,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在2015年8月份就建立起来(通常是在10月),提前建立的异常反气旋通过三维海洋暖平流和海气热通量直接导致了南海快速升温,最终打破了秋季海温的纪录。诊断分析和简单模式结果表明,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环流主要是由印度洋上空的热源强迫和海洋性大陆上空的冷源强迫共同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2015年印度洋海盆增暖伴随正偶极子事件使得印度洋上空降水充沛,释放凝结潜热产生热源,同时使印太上空降水异常偏少(冷源)的范围压缩到海洋性大陆。热带印度洋海盆尺度异常增暖导致南海上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的提前建立是关键因子。
      2015/16年厄尔尼诺衰减阶段:通常厄尔尼诺年次年夏季,越南沿岸上升流显著减弱,甚至消失。但我们发现在2016年夏秋季,越南沿岸上升流并没有减弱,反而强于正常年份。通过诊断分析和理论模式分析表明,MJO活跃位相以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活跃共同导致越南沿岸西风异常显著,二者共同作用下加强了越南沿岸上升流,并使得叶绿素浓度也处于较高水平。
 
关键字
南海海温,厄尔尼诺,印度洋偶极子,极端暖海温
报告人
肖福安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稿件作者
肖福安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王东晓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吴志峰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
王玭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