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废弃河道再充填过程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黄河清水沟河道为例
编号:1134 稿件编号:131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7:08:04 浏览:642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9:3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河流三角洲自然出汊/人工改道所形成的废弃河口是沿海海洋和近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究沉积物源-汇过程、三角洲地貌改造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有关废弃沿海河口内同时发生的沉积和侵蚀过程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废弃河道而言,尽管其时间上的水动力条件近似于潮汐滩涂,但河道系统、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也限制了经典潮间滩涂形态学理论的应用。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描述沿海系统废弃通道环境的填充过程。
在此,我们基于质量守恒的概念,计算流入和流出废弃河口的泥沙通量,并确定由于物质从潮汐通道移动到相邻泥滩而造成的泥沙净沉积。沉积物数值模拟分布模型确定了河道天然堤处的沉积厚度。模拟结果表明,沉积物厚度会随距潮汐通道和河口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为了测试该模型的可行性,我们使用了黄河三角洲一个废弃支流(清8汊)的沉积物柱状样和高程剖面图,结合包括潮汐速度和沉积物浓度在内的水动力和环境数据,以及标志废弃河口随时间的演变的LANDSAT卫星图像约束数值建模方法。模型结果显示与观测数据吻合的非常好。模型得出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沉积物填充量分析有助于评估由于河道废弃而造成的三角洲河口发展,有望用于模拟废弃三角洲河道的地貌学,并对=具有有限边界的潮滩地貌进行估算。
 
关键字
河口,废弃河道,黄河三角洲
报告人
李昭颖
助理研究员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稿件作者
李昭颖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王厚杰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