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狐海域峡谷群脊部残留浊积体的再运动:来自W18和W19站位的证据
编号:1177 稿件编号:64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7:08:11 浏览:68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8:2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自2007年以来,在神狐海域的海底峡谷群发育区域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调查GMGS01(2007)、GMGS03(2015)、GMGS04(2016)和GMGS05(2018),通过钻测井数据和岩心样品分析结果证明神狐海域限制型陆坡峡谷群富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多次勘探调查中,遇到水合物的钻井站位主要分布于峡谷内侧及峡谷脊部区域。但是,GMGS03勘探区中W18和W19站位位于峡谷内侧(C12峡谷)与峡谷脊部(C11-C12峡谷之间)的过渡带。峡谷过渡带会受到沿峡谷内侧轴线沉积物运输沉积过程和峡谷脊部浅表层沉积物失稳作用的共同影响,形成该区域复杂的地貌-沉积系统。利用研究区域内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选取靠近于W18和W19站位的C11-C12峡谷脊部为研究对象,根据层序地层格架和地震反射结构的综合解释分析,本次研究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地层中共识别出5中典型的地震相类型,并识别及精细刻画不同类型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陆坡北端的小型浊积水道、峡谷过渡带的沉积物失稳侵蚀特征、峡谷脊部内发育的侵蚀水道和水道填充沉积要素。通过沉积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将残留于峡谷脊部的第四纪含水合物浊积体的沉积物再运动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第四纪早期沉积物以浊流的流体形式从北部的陆架区汇入陆坡区,在陆坡上段侵蚀-沉积发育小型浊积水道,细粒浊积体主要集中堆积于陆坡的上中段区域;第二阶段:随着浅表层沉积物逐渐堆积加厚,陆坡区的沉积物易于发生失稳事件,斜坡失稳和断层活动的影响下形成自北向南坡下方向的侵蚀水道特征,将失稳沉积物运输至陆坡下段区域;第三阶段: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的持续溯源垮塌和侵蚀下切陆坡海底面,导致峡谷脊部两侧及过渡带的坡度逐渐加大,增加沉积物失稳事件的发生频率,部分峡谷脊部的残留浊积体会滑塌或滑移的形式运输至峡谷内侧沉积。残留于峡谷脊部细粒浊积体的再运动过程,使其在研究区内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特征,进而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分布空间。
自2007年以来,在神狐海域的海底峡谷群发育区域内,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调查GMGS01(2007)、GMGS03(2015)、GMGS04(2016)和GMGS05(2018),通过钻测井数据和岩心样品分析结果证明神狐海域限制型陆坡峡谷群富含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多次勘探调查中,遇到水合物的钻井站位主要分布于峡谷内侧及峡谷脊部区域。但是,GMGS03勘探区中W18和W19站位位于峡谷内侧(C12峡谷)与峡谷脊部(C11-C12峡谷之间)的过渡带。峡谷过渡带会受到沿峡谷内侧轴线沉积物运输沉积过程和峡谷脊部浅表层沉积物失稳作用的共同影响,形成该区域复杂的地貌-沉积系统。利用研究区域内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解释,选取靠近于W18和W19站位的C11-C12峡谷脊部为研究对象,根据层序地层格架和地震反射结构的综合解释分析,本次研究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地层中共识别出5中典型的地震相类型,并识别及精细刻画不同类型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陆坡北端的小型浊积水道、峡谷过渡带的沉积物失稳侵蚀特征、峡谷脊部内发育的侵蚀水道和水道填充沉积要素。通过沉积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将残留于峡谷脊部的第四纪含水合物浊积体的沉积物再运动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第四纪早期沉积物以浊流的流体形式从北部的陆架区汇入陆坡区,在陆坡上段侵蚀-沉积发育小型浊积水道,细粒浊积体主要集中堆积于陆坡的上中段区域;第二阶段:随着浅表层沉积物逐渐堆积加厚,陆坡区的沉积物易于发生失稳事件,斜坡失稳和断层活动的影响下形成自北向南坡下方向的侵蚀水道特征,将失稳沉积物运输至陆坡下段区域;第三阶段:陆坡限制型海底峡谷的持续溯源垮塌和侵蚀下切陆坡海底面,导致峡谷脊部两侧及过渡带的坡度逐渐加大,增加沉积物失稳事件的发生频率,部分峡谷脊部的残留浊积体会滑塌或滑移的形式运输至峡谷内侧沉积。残留于峡谷脊部细粒浊积体的再运动过程,使其在研究区内呈现出不均匀的分布特征,进而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分布空间。
关键字
水合物沉积物,海底峡谷,神狐海域
报告人
林智轩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林智轩 中山大学
苏明 中山大学
罗坤文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