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阶段变化及影响因素
编号:1209 稿件编号:2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7:08:16 浏览:768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8:0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6] 主题6、海洋地球科学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中国东部陆架是世界上最平坦宽广的大陆架之一,接受长江等河流巨量的沉积物输入,在东海内陆架形成了长条状分布厚度数十米的泥质沉积体,是研究古海洋、古环境变化的理想地区。基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DH7-2孔岩心,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体视显微镜开展了沉积物粒度和有孔虫组成的分析和鉴定,并利用高能γ能谱仪进行了沉积物岩心的年代标定,探讨近百年来沉积记录和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200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822-1900年,有孔虫绝对丰度低,冷水富氧环境的有孔虫较为发育,主要影响因素是东亚季风,该时期东亚冬季风由强减弱,水温较冷,水体含氧量较高,营养盐较为贫乏;1900-1955年,有孔虫绝对丰度和适宜暖水环境的有孔虫增加,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增强使得海水表层温度增加及台湾暖流带来的营养盐影响;自1955年以来,有孔虫绝对丰度急剧增加,种属组合也出现明显的改变,这与该时期大量的营养盐物质输入东海、水体富营养盐化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1950年代之前,东海内陆架海域有孔虫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之后则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
 
关键字
东海内陆架,有孔虫,东亚季风,富营养化,人类活动
报告人
郑世雯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郑世雯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范德江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