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相互输送对渤海北部沿海城市臭氧污染的影响
编号:1292 稿件编号:189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0:45:28 浏览:86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5:38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议:[S12D] 12D、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D-3] 专题12.8 区域大气氧化性和二次污染物生成 & 专题 12.1 消耗臭氧层物质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监测、排放与环境影响研究

暂无文件

摘要
       本地产生的O3及其前体物,可以在大尺度环流的作用下经历远距离传输,导致区域甚至半球范围内的O3浓度上升。本研究使用WRF-CMAQ模式,在其中耦合了过程分析     IPRs模块,对2017年秋季渤海北部臭氧污染期间O3及其前体物NO2的形成和输送过程进行模拟,量化各个物理和化学过程对O3浓度的贡献;利用HYSPLIT拉格朗日模型计算了影响研究城市气团输送轨迹,寻找可能的前体物源区,并利用CMAQ耦合的ISAM源解析模块,明确几个主要源区排放的前体物对于地区和城市O3污染的贡献。
       根据O3浓度变化特征结合天气形势,划分三个时段:清洁日、高压控制期和高压东移入海期。清洁期O3浓度整体较低,小于47 ppb。高压控制期日小时O3峰值整体高于75 ppb,O3浓度谷值则低于30 ppb,O3日变化呈现显著单峰分布。高压入海期,峰值仍较高,约75 ppb,日O3浓度谷值升至约50 ppb,相比清洁期和高压控制期,夜间O3浓度更高,昼夜梯度更小。
      来自黄渤海的远距离输送导致了本次渤海北部O3污染。在蒙古大陆高压系统从陆地东移入海的天气条件下,陆地产生的前体物随气团被输送至黄渤海上空,在海上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并在海上移动时维持较高臭氧浓度,最终通过输送影响渤海北部沿海地区。污染期间,水平对流对近地面臭氧的贡献升高至约10 ppb/hr。水平对流在高压控制期显著的日变化,可能是造成该阶段O3显著日变化的原因。山东、日韩和京津冀是最主要的前体物源区,山东排放贡献最大,其次是日韩和京津冀。山东、日韩和京津冀的小时O3贡献峰值分别是49 ppb、38.0 ppb和28 ppb。高压控制期山东贡献占主导,日韩地区贡献极小,高压入海期山东排放贡献仍较大,日韩贡献十分显著。
 
关键字
臭氧,跨海输送,渤海北部,WRF-CMAQ模式
报告人
郑延花
硕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

稿件作者
郑延花 南京大学
江飞 南京大学
冯树状 南京大学
沈扬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