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地区大气氧化性及其对气溶胶二次组分的影响
编号:1304
稿件编号:43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0:59:35 浏览:746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逐年降低,然而近地表臭氧浓度却呈现上升趋势,大气氧化性逐渐增强,显著影响着气溶胶的二次生成。基于大气超级站和常规空气站的在线观测、手工样品的离线分析以及相关模型计算,研究结果表明:(1)沿海城市厦门O3年评价浓度从2015年的87 μg/m3 上升到 2019 年的 136 μg/m3,年平均增长12.1 μg/m3。OBM模型计算结果显示O3生成主要来自于NO和HO2的反应(65%),NO2与过氧自由基(RO2)反应的贡献为27%。从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O3生成主要受人为源VOCs (AHC)控制,其次是CO和天然源VOCs。AHC中活泼的芳香烃(RAROM)贡献最大,其次是烯烃类,碳数大于4的烃类和低活性烃类。(2)冬夏季厦门大气PM2.5中异戊二烯(SOAI)、单萜烯(SOAM)和甲苯(SOAA)示踪物与Ox(O3+NO2)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且OH自由基对SOAI的生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表明了沿海城市大气氧化性对大气SOA生成的重要影响。(3)人为减排管控期间,氮氧化物浓度显著下降,大气氧化性增强,促进了PM2.5中二次组分的生成。其中,新冠疫情期间厦门臭氧浓度增加了28%,受体模型PMF源解析显示PM2.5中二次生成的占比增加;在相对较低SO2浓度条件下,大气氧化性提高了硫氧化率(SOR),促进了沿海城市大气PM2.5中硫酸盐的生成。在金砖会议管控期间,臭氧浓度上升引起光化学反应导致PM1中SO42-、NO3-和OOA的增长,导致细颗粒物浓度的显著增加。
关键字
大气氧化性,细颗粒物,二次有机 气溶胶,沿海地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