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封城前后京津冀地区五次重污染过程成因
编号:1308 稿件编号:245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1:07:50 浏览:84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4:44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2B] 12B、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B-3] 专题12.9 区域空气质量的调控原理与方法 & 专题12.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观测、模拟与数据同化

暂无文件

摘要
为控制新冠疫情的传播,我国在2020年初采取了大面积长时间的应急响应封城措施,部分污染排放源如交通源、工业源活动水平大幅下降,然而疫情后我国华北地区仍然有严重的灰霾天气发生,引发针对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有效性的舆论关注。本研究结合地面空气质量、气象和颗粒物物理化学观测数据对京津冀地区在2020年疫情封城前后发生的5次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成因解析,并利用优化的源解析技术及机器学习方法量化了源排放、气象条件及不同化学过程对重污染成因的贡献。研究发现:5次重污染过程覆盖的空间范围均超过华北平原面积的一半,疫情封城前的3次重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大于封城后的2次重污染过程;气象条件对重污染过程中PM2.5浓度波动的贡献在26~56%,化学过程的贡献为14~37%,源排放贡献8~20%;PM2.5主要以燃煤和工业源为主,疫情后机动车和扬尘贡献下降约70%,疫情后的两次重污染的发生时间分别与春节和元宵节重叠,节日相关排放如烟花爆竹燃放是两次污染过程初期的主要贡献来源;在污染排放结构和强度没有根本性转变的形势下,气象条件同比明显不利,多次触发重污染。本研究可为区域重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字
空气质量,重污染,来源解析
报告人
戴启立
助理研究员 南开大学

稿件作者
戴启立 南开大学
候林璐 南开大学
张裕芬 南开大学
冯银厂 南开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