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大气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冰变化的响应
编号:1324 稿件编号:62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1:13:43 浏览:85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4:09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议:[S12B] 12B、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B-1] 专题12.14 海洋气溶胶与海气交换

暂无文件

摘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能够长期存在于环境、易于生物富集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王思权等,2017)。它们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并沉降和富集在包括北极在内的低温地区(Wania F et al. ,1996)。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变暖速度几乎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这加速了海冰的消融,沉积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可能会重新释放进入大气。本文利用近30年的大气POPs浓度数据和北极海冰数据,比较了有机氯农药(OCPs)和多氯联苯(PCBs)这两类典型的POPs在北极Alert、Zeppelin、Stórhöfði和Pallas这4个站点的变率,结合互相关分析(Humlum O et al.,2012),探讨POPs对海冰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在周围多为浮冰区的Zeppelin站点,OCPs(特别是HCB和α-HCH)在2009年后与海冰变化显著负相关,说明海洋作为二次源超过了一次源对OCPs大气浓度的影响,而在其他站点显著性较低或无显著相关性。PCBs在Stórhöfði和Pallas站点出现提前海冰变化的现象,长距离输送和土壤充当二次源对这两个站点大气PCBs浓度的影响似乎更大,且对Stórhöfði站点低分子量PCBs的作用更显著,而PCBs在Zeppelin站点出现的滞后海冰变化的现象可能与DDTs在此站点出现滞后的原因类似。本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POPs对海冰变化的时空响应不同,海冰消融不一定导致大气POPs浓度增大。
 
关键字
北极变暖,海冰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大气浓度
报告人
胡成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稿件作者
胡成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谢周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鸿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