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活性碘化物的非均相循环机制
编号:1327 稿件编号:56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2:12:22 浏览:1170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6:14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议:[S12B] 12B、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B-1] 专题12.14 海洋气溶胶与海气交换

暂无文件

摘要
大气活性碘化物主要源于海洋排放,可以促进海洋边界层的新粒子生成,并决定大气氧化性和清洁能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碘化物于气溶胶表面发生的非均相反应会影响对流层臭氧的寿命这一假设由来已久,但其机理在过去并未得到清晰的阐释,并且一直缺乏外场观测证据。通过本研究,我们实现了对于次碘酸(HOI)的直接环境大气观测并且对中纬度海岸环境卤素互化物(interhalogen)的非均相循环反应(即ICl和IBr)的机理进行了解释。在观测过程中,观测到的ICl和IBr平均最高浓度分别可达4.3和3.0 pptv。我们还发现HOI在海洋大气气溶胶表面发生的非均相反应产生含碘的卤素互化物的过程比过往预料的快很多。这些结果表明:含碘卤素互化物的快速生成及光解,造成了比现有模式估计更高效原子态碘的循环过程;观测到的ICl和IBr的光解使日间原子态碘(I∙)的产率增加了32%,从而使碘催化的臭氧损耗率增加了10-20%。本研究的发现为活性碘化物在海洋气溶胶的自催化反应机制提供了直接的外场证据,并说明了其对海洋大气氧化能力与新粒子形成的重要影响。
关键字
活性碘化物,非均相反应,大气氧化性
报告人
谭羽俊
中山大学;赫尔辛基大学

稿件作者
谭羽俊 中山大学;赫尔辛基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