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撞击坑撞击体特性反演研究
编号:133 稿件编号:243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07:01:25 浏览:80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1:2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9A] 9A、行星科学与空间物理 » [S9A-2] 9A、行星科学与空间物理-2

暂无文件

摘要
目前国际上认可的地球上现有撞击坑有约200个,而依兰撞击坑是2019年最新发现的我国境内第二个撞击坑。而小天体防御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对地面撞击坑进行撞击体反演,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小天体撞击地球事件。依兰撞击坑,坐落在白垩纪花岗岩基岩上,是一个直径1.85 km的碗形撞击坑,发现于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境内的低山丘陵地区。我国科学家在坑底堆积的花岗岩质撞击角砾岩中发现了石英多组面状变形页理(PDFs),由此提供了确凿的冲击变质证据,证实了该坑由小天体撞击产生(陈鸣等,2019)。我们以依兰撞击坑为例,根据溅射物分布理论模型,以引力主导,对依兰撞击坑形成之初的溅射物分布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溅射物分布曲线和溅射物沉积质量。经计算得依兰撞击坑形成之初,有约 的溅射物以小于7.9km/s溅射速度沉积在撞击坑周围。有约 的溅射物以超过11.2km/s溅射速度飞出地球。另有约 的溅射物的溅射速度超过7.9km/s但小于11.2km/s,这部分溅射物飞出地球大气层又落回地表。同时,根据撞击坑反演理论模型,结合依兰撞击坑参数,对依兰撞击坑的撞击体能量、质量和直径进行了估算,给出了撞击体参数取值范围,如下表1。撞击体动能取值范围在 之间,撞击体质量范围在  之间,撞击体直径在 和 范围内。然后,采用蒙特卡洛采样仿真,给出了依兰撞击坑对应的彗星撞击体参数和小行星撞击体参数的概率分布,为依兰撞击坑的进一步反演提供理论参考。分析得出,依兰撞击坑若是彗星撞击而成,那么撞击体的密度为 ,直径为 ,撞击速度为 ,撞击角为 ;依兰撞击坑若是小行星撞击而成,那么撞击体的密度为 ,直径为 ,撞击速度为 ,撞击角为 。
关键字
依兰撞击坑,小天体撞击,溅射物分布,撞击体,蒙特卡洛
报告人
周琪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稿件作者
周琪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郑建华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李明涛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