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传输对中国东部地区污染事件及气溶胶化学演变的影响
编号:1345 稿件编号:54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1:17:21 浏览:78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3:4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2B] 12B、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B-3] 专题12.9 区域空气质量的调控原理与方法 & 专题12.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观测、模拟与数据同化

暂无文件

摘要
中国华北平原因为其较高的人口密度、密集的工业活动空气污染问题受到较多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污染累积会对中国东部其他地区的污染产生影响,然而具体的传输机理及传输过程中的化学演变还未有定论。为了研究长距离传输对区域空气污染的影响,我们在中国东部地区不同季节开展了多平台强化观测实验。具体地,2017年冬季我们在长三角南京仙林地区与上海奉贤地区开展了同步强化观测实验,我们的结果表明,两地的重污染过程几乎同步发生,且主要受到来自华北平原气流的影响,在冷锋的影响下,南京地区颗粒物污染逐步累积,而上海地区的颗粒物快速增长。冷锋高湿低温的环境利于硝酸盐的生成,污染过程中硝酸盐和老化性二次有机气溶胶的浓度和占比快速增长,成为了污染的主导因素。
在季风影响下,冬季华北平原的污染容易往南传输,而夏季污染则更容易向北传输。我们在东北地区开展了飞机航测实验,我们观测实验发现边界层外自由对流层的气溶胶浓度远远高于边界层内的气溶胶的浓度,且气溶胶由硫酸盐主导。模型结果显示该层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中国华北平原。暖气流将污染物向北传输,暖输送带将污染物抬升到边界层外自由对流层的高度。在传输过程中,硝酸铵的挥发使得硝酸盐的浓度和占比快速降低,硫酸盐的占比升高成为了污染的主导因素。
中国华北平原因为强烈的一次排放及较高的大气氧化性成为了东部地区重要的污染源,在季风影响下,冬季污染物容易向南传输到长三角地区,气象环境利于硝酸盐的生成,而夏季污染容易向北传输,且气象条件不利于硝酸盐的生成。我们的结果表明了跨区域污染治理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强调了不同季节实施不同减排方案,如夏季减少华北平原二氧化硫的排放,冬季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能够较好的控制区域传输导致的污染事件。
 
关键字
区域传输,气溶胶,化学组分,硫酸盐,硝酸盐
报告人
孙鹏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孙鹏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聂玮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