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网格气溶胶形成的参数化及其对中国区域气溶胶的影响
编号:1375 稿件编号:118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1:38:05 浏览:77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8:04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2C] 12C、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C-1] 专题12.12 大气化学实验室模拟研究 & 专题12.11 多尺度大气化学与传输数值模拟

暂无文件

摘要
高架点源烟羽中的气溶胶粒子快速形成过程(2OH + SO2 → H2SO4)是大气化学模式中的典型次网格过程,称为次网格粒子或一次粒子,这些粒子对大气颗粒物有重要贡献。在耦合了气溶胶微物理模块(APM)的全球多尺度嵌套大气化学传输模式IAP-AACM中发展了一个适用于中国高氧化性大气环境的次网格粒子形成(SGPF)参数化方案,通过在模式中考虑SGPF的参数化,能够有效解析次网格粒子生成的空间异质性和昼夜变化特征,对于受高架点源影响的区域的气溶胶成分和新粒子形成过程中的模拟有明显改善,大大减小模式中夜间成核和Aitken核数浓度的高估。采用IAP-AACM+APM+SGPF对中国区域进行为期1年的模拟表明,烟羽中SO2的氧化比例和生成次网格气溶胶的质量浓度以及数浓度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在具有不同污染物排放特征的中国中东部地区和西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次网格粒子对中国中东部气溶胶质量浓度贡献更明显,且对核模态粒子数浓度贡献更明显,达到10-25%。研究揭示了次网格粒子形成对中国颗粒物的重要影响及其对气象和环境因素的强烈依赖,以及在区域性的空气污染和气候影响的研究中考虑SGPF方案的必要性。
 
关键字
次网格粒子;中国;PM2.5;气溶胶数浓度;
报告人
魏颖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稿件作者
魏颖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