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大气亚硝酸(HONO)的研究
编号:1401 稿件编号:103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21:53:57 浏览:130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1:2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2D] 12D、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 [S12D-2] 专题12.13 大气活性氮化学:源汇过程和影响

暂无文件

摘要
气态亚硝酸(HONO)是羟基(OH)自由基的重要前体,在引发大气化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研究了2016年至2018年华北平原的HONO形成机制。以北京市的研究为例,在2016年冬季严重污染期间,HONO浓度的最大值达10.7 ppbv。夜间,机动车直接排放对环境HONO的贡献在40%以上。此外,观测期间大气NO浓度高,NO和OH自由基的气相反应成为HONO的主要来源(张文倩等,2019)。2018年春季在8米、120 米和240米处针对HONO以及NOx等相关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垂直测量。 HONO浓度水平和来源机制与2016年冬季的霾事件不同,HONO的平均浓度最高的是在120米,其次是8米和240米。在这三个测量高度,NO2的非均相反应是HONO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夜间)。在8米处,地表比气溶胶表面对NO2转化为HONO的作用更为重要,而当颗粒物浓度增加时,气溶胶表面逐渐成为反应的重要媒介。另外,在白天,我们发现了120米和240米处存在强烈的HONO生成过程,该过程不仅消耗OH自由基,还与太阳辐射成正相关,这也说明HONO在不同高度处的反应机制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光化学过程的差异性(张文倩等,2020)。总而言之,HONO的浓度水平和来源机制随季节和高度变化而存在差异,另外,未来HONO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其与HOx自由基的内在联系的探索,避免HONO对HOx自由基贡献的高估。
关键字
亚硝酸,,生成机制,,非均相反应,,垂直观测
报告人
张文倩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文倩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佟胜睿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葛茂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