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鄂陵湖不同时期下垫面热储在地表能量闭合的作用
编号:1480 稿件编号:150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0:24:41 浏览:68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8:01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S16A] 16A、冰冻圈科学 » [S16A-3] 16A、冰冻圈科学-3

暂无文件

摘要
基于2011至2013年青藏高原鄂陵湖高寒草甸的观测数据,本研究分别对冻结期和生长期的地表能量传输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关注不同下垫面状态下土壤储存的能量变化(热储)情况。研究发现,当使用0.05 m处土壤热通量代表地表热通量时,观测通量之间存在很大的不闭合性。生长期,考虑土壤热储可以使最大日平均不闭合能量从182.76 W·m-2减少到98.68 W·m-2。观测中存在的土壤水分次日尺度变化由草地浅层土壤的凝露过程引起。计算发现,凝露过程产生的热储约占0.05 m之上土层内土壤热储的34%。晴天与阴天条件下,凝露过程也存在差异。凝露过程除了加热地表外,还返还了部分由于蒸散作用而消耗的土壤水分,进而有助于当地生态的维持。冻结期,计算各项热储后发现,平均而言,非积雪期土壤温度变化和冻融过程贡献的热储项分别占不闭合能量(简称“占比”)的69%和12%,而这个比例在阴天和晴天也会存在不同。在积雪期,积雪热储项占比为88%,而土壤热储占比仅为10%左右。与晴天相比,阴天积雪热储占比下降,土壤热储占比上升。这说明短波辐射增强会迅速增加积雪吸收的热量,但对积雪下冻土的影响却很小,说明积雪覆盖土壤不利于土层与大气能量交换。
 
关键字
青藏高原,鄂陵湖,热储,生长期,冻结期
报告人
齐木荣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齐木荣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韩博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