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泥炭记录的大气金属沉降历史及环境变化
编号:1633 稿件编号:93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2:43:53 浏览:26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议:[暂无会议] »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地球系统各个圈层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对大气环境而言,它受到了来自海洋、土壤-岩石圈以及人类社会的多方面影响,并发生了相应的历史变化;而大气扩散和沉降过程又将这些历史变化传导至地表各种自然载体中保存起来。根据这些沉积档案来重建大气环境的历史变化,是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反思自我行为的环境效应,并寻求与其共处的重要途径。雨养泥炭沼泽是一种重要的泥炭沼泽类型,具有全球广泛分布的特点,其养分补给主要源于大气沉降(包括雨、雪和空气尘埃)。它是一个记录大气环境变化的积极的信息储备系统,记录有大气输入的海盐气溶胶、沙尘颗粒、酸沉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信息。采用地质定年技术将泥炭深度转化到年代坐标上,并结合泥炭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检测分析,提取反映这些信息的代用指标,是重建大气环境的变化历史的有效方法。
雨养泥炭是记录过去环境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之一。在过去10年里,我国开展了多个泥炭地球化学记录进行大气金属沉降历史研究工作。东北地区的高山泥炭较好地记录了过去200年来区域大气金属沉降历史。通过污染元素的富集因子、累积速率和稳定Pb同位素指纹揭示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和事件导致大气金属沉降通量的变化规律。在2000年我国全面禁止使用含Pb汽油后,东北泥炭中Pb同位素指纹依旧反映出人为污染Pb的存在。东北高山泥炭记录的环境污染历史与其它区域的环境载体记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是,也观察到某些元素如Hg的记录与其它湖泊记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元素存在沉积后再迁移过程或者不同方法测年导致的不确定性。
 
关键字
泥炭地,大气沉降,环境污染,历史演变,人类活动
报告人
鲍锟山
华南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鲍锟山 华南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