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大尺度强Es观测研究
编号:166 稿件编号:68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6:10:44 浏览:96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1:1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议:[S9B] 9B、行星科学与空间物理 » [S9B-2] 9B、行星科学与空间物理-2

暂无文件

摘要
以往的研究表明,东亚地区是Es的高发地区。利用传统探测仪器如电离层测高仪、VHF雷达等,以往的研究得到了Es在雷达探测视场内的形态特征和不同地区的统计发生规律,但限于这些仪器有限的站点分布,无法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对Es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研究,得到大尺度Es的空间形态、运动特性和演变过程等。因此,我们开发了从GNSS TEC数据中提取强Es扰动并映射到二维地图从而获得其形态结构和运动特性的方法。利用多种观测仪器对典型事例的联合探测发现,强Es结构可在中国中纬地区产生,漂移数千公里到达低纬地区,在经过三亚的VHF雷达探测视场时,会在雷达的视距-时间-强度(RTI)图像中形成独特的V形后向散射回波,回波左翼(右翼)对应负(正)的多普勒速度。这种回波不同于雷达以往常规探测到的E区连续性回波或准周期回波,而是由于Es结构的漂移、Es层内陡峭的电子密度梯度以及雷达的宽波束及旁瓣探测等多重原因综合所致。利用GNSS TEC观测数据,我们对中国地区的大尺度强Es结构进行了统计探测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的大尺度强Es结构常为带状形态,多沿着西北-东南方向或东-西方向延展,延展尺度可达1000-3000公里。这种大尺度带状强Es结构多形成于20°-45°N/100°-125°E区域上空,并以30-210m/s的速度向西南方向漂移。结合以往的文献对低层大气波动及重力波源区的研究进行分析后,我们推测,在中国地区观测到的大尺度强Es结构可能是在重力波调制的潮汐风剪切作用下形成,而调制产生大尺度强Es结构的重力波的源区可能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势产生的低层大气对流有密切关系。
关键字
大尺度强Es,GNSS TEC,VHF雷达
报告人
孙文杰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稿件作者
文杰孙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