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号:1766
稿件编号:2169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5:09:20 浏览:765次
口头报告
摘要
IPCC在2019年颁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中指出,由于食物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人为温室气体净排放的21-37%,食物系统的减排不仅仅关系到气候变化的应对也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与社会福祉。虽然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按照IPCC排放清单分解的方法核算出国家层面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但是中国食物系统生产和消费空间的分离导致中国食物消费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还由于食物流动在区域间的排放转移引起排放责任的转移。本研究基于中国食物投入产出成本收益调查数据,构建起中国“自下而上”的多类型多区域的食物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了从1990-2018年中国食物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并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食物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18年中国食物系统排放温室气体的15.5 [11.3, 19.7]亿吨CO2eq,人均排放1.11吨CO2eq,谷物类食物的排放占比持续降低,果蔬类,肉类、蛋白制品和水产品食物的排放占比持续增加;(,2)中国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南方(75.4%),但北方地区增长速率更快,南方在牛奶、牛肉、禽蛋、水产品以及猪肉等食物的排放占比逐渐增加,而北方在禽肉、蔬菜、水稻以及玉米的排放占比逐渐增加;(3)水稻的排放转移造成低效增排而小麦和玉米的排放转移高效减排,总体谷物的排放转移效率呈现高效减排的态势,但区域间排放转移形成的高效减排优势逐渐减弱,“北奶南运”的供需结构使得牛奶跨区域转移排放节约;(4)不同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区域具有差异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排放强度、消费结构和城镇化等因素。所有区域的排放强度的减排影响都在减弱,而华北和西北等北方区域有排放强度增强而增加排放的趋势。消费结构的转型为大部分区域都贡献了排放的增长,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消费结构转型持续具有增加排放的趋势。城镇化使得西北、华北地区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也使得东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由减少到增加,但是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却减少了西南和华中地区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5)中国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差异。发达地区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逐渐升高,主要由于经济和人口增长对食物系统排放增长的贡献,欠发达地区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前期的减少主要由于排放强度、价格以及恩格尔系数等因素,而2010年以后排放的增加主要由于欠发达地区排放强度减排效应的不足以及消费结构转变导致的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本研究还基于生产技术升级、消费结构转型、国内生产空间优化以及国际生产空间利用等提出中国食物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的建议。
关键字
食物系统,温室气体排放,低碳转型,时空格局,影响机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