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M以来亚热带山地沼泽发育和碳累积及影响因素
编号:2004 稿件编号:1800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7:38:48 浏览:79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4:4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20] 20、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 [S20-1/2] S20-1/2 20、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暂无文件

摘要
       沼泽泥炭地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源于其高速率的碳累积和温室气体(例如CH4)排放。北方泥炭和热带低地泥炭被认为是LGM(即21ka)以来最重要的陆地碳汇,东亚亚热带地区尽管在全球沼泽碳汇系统中占比可能较低,但得益于深入内陆的夏季风影响,广泛分布有北半球同纬度少有的亚热带山地沼泽生态系统,而且可能是MIS 3、Bølling-Allerød暖期较高浓度大气CH4的重要贡献源。东亚亚热带分属于不同季风区,已有研究表明两个季风系统自LGM以来的演化并不完全同步,甚至同一季风系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也不完全耦合。同时,多变的地形导致局部环境变化较大。因此,受到气候过程和局地环境的影响,该区域LGM以来的沼泽发育和碳累积过程是否具有区域一致性/局部差异性,依然不清楚,主要是因为覆盖LGM时期的沼泽古环境记录较少。
       本研究利用4根分布于华南亚热带山地沼泽岩芯钻孔材料开展TOC代用指标分析,根据AMS 14C测年结果建立年龄-深度模型,结果显示其年龄均达到约21 cal ka BP。综合本研究及前人发表的大九湖、大湖等共6条泥炭记录,覆盖印度季风区、东亚季风区与两者过渡区,发现TOC值都是从约15.5 cal ka BP(即H1事件后)开始增加,但随后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1)一种为三段式,即在15.5-12 cal ka BP、9.5-7.5 cal ka BP、6-4 cal ka BP三个时期TOC出现高值(可超过50%),其他时期则一般低于10%;(2)另一种则是TOC值从15.5 cal ka BP开始缓慢增加,在约13.5 cal ka BP快速增加至早全新世高值,随后保持基本稳定或轻微下降趋势。晚全新世(即3 cal ka BP)以来,6条记录呈现不同的变化,且部分记录波动较大,可能是受到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干扰。两种模式与所处季风区位置无显著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1)气候条件是基本控制因素, H1事件结束后,温度上升,东亚和印度夏季风增强,水热条件逐渐适宜泥炭发育,整个研究区开始普遍发育山地沼泽。同时,水热条件的改善促进流域内植被发育,且降水增多加强地表冲刷作用,外源输入的有机碳亦同时增加;(2)局部地形叠加影响,第一种模式为面积较大的山间盆地,流域汇水面积较大且外泄通道缺乏,随着水位上升导致沼泽转换为浅湖,不利于原位泥炭植被发育,第二种模式多为山顶相对平坦或低洼处,面积较小且因所处地势较高,当水位上升时能外溢而保持稳定,适宜泥炭连续发育。综合而言,东亚亚热带山地沼泽发育和碳累积主要受控于局部水文气候条件,而后者受到亚洲季风和局地地貌条件的共同控制,这可为研究区沼泽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字
山地沼泽;碳累积;影响因素;LGM;亚热带
报告人
陈聪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陈聪 中山大学
黄康有 中山大学
郑卓 中山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