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骆驼山动物群年代学研究及其对区域构造和季风环境变化的响应
编号:2138
稿件编号:242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09:09:28 浏览:889次
口头报告
摘要
中更新世全球气候系统发生明显调整,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的主导周期由4万年调整为10万年,气候变幅显著加大,于东亚伴随出现了极端暖湿的间冰期环境。这一重大环境变化对全球动植物区系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进了欧亚大陆早期人类的演化和扩散。在我国,中更新世气候系统调整造成了东亚季风和内陆干旱的加强,以及生态系统的格局变化。但是,对于这一重大环境变化,我国区域动物群和早期人类具有什么样的响应模式仍不明确。
由于东亚冬夏季风纬度配置的差异,以秦岭为界,我国更新世哺乳动物区系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其中南方以大熊猫-剑齿象-巨猿动物群为代表,主要出土于喀斯特灰岩洞穴沉积中;而北方更新世动物群主要见于沉积盆地,如泥河湾动物群。而以周口店为代表的大型洞穴沉积也保存着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成为我国北方更新世哺乳动物群演化研究的重要沉积地层。我国东北地区被认为是第四纪人类和哺乳动物群迁徙扩散的关键路口,是连接我国华北、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区域。但是,该区哺乳动物群记录相对较少,且主要来自零星的小型洞穴沉积,难以为揭示该区动物群演化迁徙历史以及区域对比提供较准确的地层记录和化石证据。
最近,大连骆驼山金远洞的发现为研究上述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该洞穴最大宽度达60米,沉积厚度逾40米,包含7个化石层位,时代为晚上新世至中更新世晚期,是目前东北地区保存最为连续、完整的富含化石沉积序列。我们对该沉积序列利用磁性地层学和碳酸盐U-Th法开展了年代学测定,结果表明,该洞穴于上新世晚期开始接受沉积,更新世早期短暂的沉积间断后,~2.2 Ma至~0.3 Ma期间沉积稳定,为动物化石的埋藏提供了稳定的沉积条件。渤海盆地的构造变形可能对该区洞穴演化和动物群的迁徙具有显著影响。晚上新世渤海盆地发育大型内陆湖泊,稳定的构造-水文环境可能为动物群的生存提供了稳定的栖息环境,也提供了稳定的洞穴沉积条件; ~0.3 Ma前后,洞穴坍塌,洞穴沉积结束,可能与渤海盆地的构造隆升密切相关,导致渤海盆地与外海连通,由湖泊环境转为海洋环境。对大连金远洞动物群与其它第四纪南北方代表性动物群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东北地区早更新世早期动物群多以喜暖属种为代表,MPT期间,无论是南北方,大型哺乳动物均明显减少,之后北方动物群逐渐转为草原类型。结合古环境重建,我们探讨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对东亚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可能影响,提出该重大气候事件可能导致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多样性降低,而之后东亚季风的极端强盛可能为第四纪哺乳动物及东亚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位,促使了其在中更新世晚期的繁盛。
关键字
碳酸盐铀系、磁性地层、哺乳动物区系、东北、渤海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