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湾盆地新庙庄旧石器遗址点的光释光年龄及其古环境和考古学意义
编号:2146
稿件编号:93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09:13:54 浏览:1144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长期以来,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一直被描述成“缓慢发展的石核-石片技术”。然而,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晚更新世之初,中国部分区域的旧石器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进步”的阶段。位于泥河湾盆地南部山区的新庙庄遗址就属于这个“进步”阶段的一员。尽管这个地点的石器技术仍然以“小石器工业”为主,但是遗址中存在一些“进步”的特征,比如:盘状石核、长型石片以及似莫斯特技术的三角形尖状器和刮削器等。本研究对采自新庙庄1号点的12个样品利用钾长石单片和单颗粒MET-pIRIR法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研究。单颗粒和单片等效剂量的一致性,证明了其释光结果的可靠性。测年结果表明新庙庄1号点文化层年代约为63–75 ka,对应氧同位素4阶段的早期。通过中国黄土和石笋的古气候记录分析,我们推测该遗址形成过程中可能经历了剧烈的气候波动。此外,通过对盘状石核的分布统计,我们推测雪峰山-巫山-太行山-大兴安岭沿线可能是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南北方人群迁徙的一个通道,但是这需要更多的有关考古学和年代学的研究来揭示盘状石核石器组合在东亚的起源及扩散模式。
关键字
泥河湾,光释光,旧石器时代中期,盘状石核,迁徙通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