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过去5000年气候定量重建
编号:2214
稿件编号:14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7 10:23:59 浏览:153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高质量、定量的古气候重建可为检验气候变化对历史文化演替影响的假设提供重要的气候背景。为此,本研究选取中华古文明核心地带—黄土高原地区西部的六盘山北联池,基于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GDGTs)指标,利用全球湖泊表层沉积物GDGTs数据经再分析建立的拟合方程,定量重建了中国北方过去5000年以来高分辨率(~30yr)的温度变化序列。由于研究点地处中纬度地区,冬季存在结冰现象,湖泊自生的GDGTs主要记录无冰期(4-10月)的温度变化。结果显示,3000 BC-200 AD 温度缓慢下降~0.5°C,200 AD之后快速下降~4°C,并伴随着4次对应于北大西洋冰筏事件的2-3°C降温的千百年尺度冷事件。过去5000年中国北方温度的整体下降趋势,主要受北半球无冰期太阳辐射驱动,过去2000年的快速降温可能与减弱的太阳活动和增加的植被正反馈有关。此外,我们重建的高分辨率定量温度数据,结合同区域的公海孢粉重建的定量季风降水记录,为我国过去5000年历史文化变化提供了更加完整的气候背景。结果显示:商朝之前气候相对稳定,之后气候波动较大,其中晚唐、五代十国、晚宋和晚明时期都经历了明显的冷干气候,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仅经历了显著的低温气候,并且我国历史上三次较大的社会动荡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均发生在冷干气候阶段。通过进一步对比气候变化与社会动乱、战乱频次、人口波动和北方游牧民族迁移记录,发现对应于三次社会动荡时期和元清游牧王朝时期的百年尺度冷干气候事件增加了战争的频次,锐减了人口的数量,驱使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移。由此可以发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气候变化可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尽管气候变化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气候变化并不是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探讨气候变化与朝代演替的关系时,要看到气候变化只是其中一个辅助因素,必须避免落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陷阱。
稿件作者
张灿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赵成
南京大学
周爱锋
兰州大学
张海霞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刘卫国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冯小平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孙晓双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闫天龙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冷程程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沈吉
南京大学
陈发虎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