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东南部U1477B钻孔孢粉初步鉴定分析结果
编号:2311
稿件编号:241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2 17:30:28
浏览:649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晚第四纪非洲南部植被演替研究有助于理解该区域气候变化及驱动机制。但是,目前该地区连续的高分辨率孢粉学的工作还相对缺乏。针对该问题,我们依托国际海洋发现计划(IODP)361航次科学考察,获得了非洲南部U1477B钻孔岩芯,并正在开展孢粉学的研究分析工作。
目前已完成近百个样品的鉴定分析工作。已鉴定出的孢粉类型主要包括典型草本类: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香蒲科(Typhaceae)、藜科(Chenopodiacea)、蒿属(Artemisia)、菊科(Aster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远志科(Polygalaceae)、茜草科(Rubiaceae);木本类:罗汉松属(Podocarpus)、使君子科(Combretaceae)、红树属(Rhizophora)、豆科(Leguminosae)、桃金娘科(Myrt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蔷薇科(Rosaceae)、山龙眼科(Proteaceae)等至少50种科属。从已有结果来看,整个钻孔除顶部几米外,其余部分孢粉浓度都相对较高,适合做进一步的孢粉分析和植被重建工作。已鉴定孢粉组合显示:钻孔岩芯整体以草本植物的禾本科和莎草为主;木本较少,以罗汉松属、豆科、红树属和使君子科为主,与钻孔物质来源区—赞比西河流域的植被分布一致。此区域现代植被主要以使君子科和豆科干燥森林、红树林、次生草原以及湿地植被为主。根据鉴定结果,我们大致上能够区分出冰期-间冰期信号。在末次间冰期木本植物花粉浓度较高,主要以罗汉松属、豆科、大戟科、使君子科等为主,反映一种相对较湿润环境;末次冰期草本植物花粉浓度升高,主要是以禾本科、莎草、菊科、香蒲科等草本为主,可能是由于海岸退缩导致湿地发育的结果,反映了一种相对干旱的环境;全新世木本植物浓度相对较高,且以罗汉松为主,代表了较为湿润的环境。
需要指出的是,样品中孢粉形态十分丰富,少部分孢粉亲缘关系还在进一步确认中,未来我们将对钻孔剩余样品做更进一步的详细鉴定和植被重建,以及气候定量重建工作的尝试,为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证据。
稿件作者
万正
兰州大学
张虎才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