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昌早二叠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编号:2328
稿件编号:213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2 17:30:50
浏览:708次
张贴报告
摘要
二叠纪是全球“冰室”向“温室”转变的重要时期,陆生植物繁盛,气候分带特征颇为明显。根据植物类群特征可分为四大植物区系,植物群的成分和陆地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探究其起源和演化可为认识早期植物系统演替与环境的关系提供重要线索。我国西北地区发育良好的二叠纪陆相地层,然而相对于整体东亚华夏植物群的研究程度还相对较低,植物群面貌及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挖掘。孢粉是高等陆生植物的繁殖器官,具有数量大易保存的优点,对环境和气候的响应最直接、最敏感,是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群特征以及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我们通过对甘肃永昌下二叠统山西组所在的含有植物大化石的层位进行了43个样品分析,共鉴定出53属78种孢粉类型。其中,蕨类植物孢子含量高,共计41属64种;其次为裸子植物花粉,共计12属14种。该组合中富含代表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属Gulisporites、Patellisporites、Sinulatisporites、Kaipingispora,并发现了山西组中的重要分子Radiizonates solaris以及Sinulatisporites shanxiensis,该组合所反映的植物群特征与大化石组合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根据孢粉组合,植物群主要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占主要优势,石松纲含量低,并且松柏类植物占一定比例,该植物群具有中期华夏植物群的面貌,并伴有欧美植物群和安加拉-亚安加拉植物群分子;结合全球同时期其他地区的植物群对比结果,研究区山西组地质时代应属于早二叠世中晚期的亚丁斯克期-空谷期(Artinskian-Kungurian)。整体群落景观以蕨类植物为主,小型蕨类植物较为丰富,垂直结构以鳞木、科达、芦木类等植物为主,地表草本植物不发育,远离河湖地带有松柏类植物的分布,群落类型属于平原低地沼泽湿生植物群落,整体属于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植物群中耐旱性松柏类植物占有一定比例,预示着研究区在早二叠世时期有干旱气候的侵袭。
稿件作者
王雪莲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孙柏年
兰州大学
杨永恒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苗运法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华一帆
兰州大学
赵永涛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