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地区史前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号:2341 稿件编号:2012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8 09:49:35 浏览:66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4:4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5A] 15A、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 [S15A-3] 15A、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3

暂无文件

摘要
沿海地区的史前遗址蕴含着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特殊文化遗存,它们是探讨古海滨环境、海岸线变迁史、考古遗址形成过程以及史前人类利用海洋资源方式等问题的重要载体。福建沿海地区史前遗址多出土大量海洋动物遗存,如贝壳、鱼骨等。这些遗存或于遗迹单位及地层中堆积,形成“贝丘”,或被制作为装饰品及生产、生活工具。除海洋动物遗存之外,该区域的史前遗址也出土大量陆生脊椎动物骨骼,为系统地开展埋藏学、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探讨史前人类的文化面貌、生业经济以及沿海地区的地貌环境变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现阶段,针对沿海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主要遵循6种技术路线:1)通过贝类尺寸及生长线的变化,恢复滨海生态环境;2)依据海洋动物的栖息环境,复原海岸线变化;3)系统研究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包括陆生及海生动物,分析史前人类食物构成及获取资源的方式;4)开展埋藏学研究,讨论遗址形成过程及功能;5)年代学及季节性的分析;6)以贝类为代表的海洋经济与内陆人群的交流问题。国内针对沿海史前遗址研究的起步虽早,但系统性的研究及区域对比工作开展得并不多。
近年来,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在福建沿海地区开展的史前田野考古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针对年代序列、古环境重建及遗址成因等问题的分析愈发深入,区域性的综合研究不仅涉及生业模式及文化发展等问题,对人群交流、渔猎-农耕过渡等问题亦有探讨。今后,应继续开展系统性研究,加强人群交流及互动等方面的分析,建立福建沿海地区史前海洋文化发展序列,进一步讨论史前海洋经济与内陆文化的关系。
关键字
史前,海洋资源,福建
报告人
王晓敏
助理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晓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