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物孢粉和炭屑记录的新疆东天山地区全新世植被与人类活动变化研究
编号:2344
稿件编号:194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30 15:56:49
浏览:85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新疆东天山地区是过去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现代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区域,该区域主要受西风环流影响,降水较少,生态脆弱。对东天山全新世植被-生态过程的重建以及气候-人类活动影响的评估,是理解西风区轨道/亚轨道尺度干旱植被/生态-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前期在东天山巴里坤盆地开展的现代空气孢粉监测和地表过程研究,对湖泊不同位置的两根覆盖全新世的湖泊岩芯开展了孢粉和炭屑分析,重建了该区域全新世以来区域植被和古火变化序列,进一步将重建结果与已发表的干旱区全新世植被、温度和降水序列及其史前人类活动强度(考古遗址时空分部)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早全新世气候干冷,湖泊萎缩,在干涸的湖滨生长了大量的盐生植物,盆地蒿属和藜科主导的荒漠植被发育;中全新世气候向暖湿化转型,盆地草原植被增加,山地针阔混交林发育;晚全新世温度有所降低,但是湿度条件持续变好,促进了草原植被的进一步增加。我们初步认为中全新世高的植物生长季积温是木本植被较为发育的关键因素,而晚全新世水分条件的改善对盆地草原植被的生长影响较大。同时,我们发现在全新世轨道/亚轨道尺度上区域生物量控制着火的发生(早中全新世表现明显),晚全新世史前人类活动对区域火影响较为显著,在~3.2-2.0 ka BP人类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与当时繁胜的游牧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对比晚全新世河西走廊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更早一些,大约发生在4.2-3.6 ka BP,与齐家文化发展的时间吻合。所研究的两个区域主控环流条件不同,进而造成了气候条件的差异,河西走廊地区受季风控制,4.2-3.6 ka BP区域环境较好,人类活动强度大,对火的使用增加,3.6 ka 之后季风衰退,人类活动减弱。但此时西风主控下的新疆东天山地区气候较好,草原发育,人类活动加强,增加了对区域炭屑的贡献。
关键词:孢粉;炭屑;东天山;植被;古火
稿件作者
赵永涛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苗运法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