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法在古气候定量重建中的基本问题及初步改进
编号:2345 稿件编号:194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8 09:49:37 浏览:86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5:0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5A] 15A、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 [S15A-1] 15A、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1

暂无文件

摘要
  Mosbrugger和Utescher在1997年提出了共存法,该方法基于化石分类单元最近的现存亲缘物种的气候共存区间来定量重建温度和降水等指标,被广泛应用在新生代以来的气候重建中。孢粉是探讨植被演替最直接有效的证据,相较植物化石具有数量大、易保存的特性,是研究地质时期不同时间尺度上古生态、古环境的有效代用指标。但通过共存法利用孢粉进行古环境重建时,我们发现有两个基本问题,其一,现代最近亲缘植物类群的耐受区间有待进一步优化;其二,获取“共存区间”的分析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针对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在两个方面做出改进:(1)拓展并精确现代最近亲缘植物类群的耐受区间。使用更全面的植物区系分布资料(GBIF)以及分辨率较高的气象网格数据(worldclim2.1),从而获取更为可靠精确的植物耐受区间,为后续共存分析提供较为有效的植被边界和气候数据支撑;(2)改进其算法,不再使用简单的直接共存获取“共存区间”。在之前的共存分析中,往往只分析植物类群的存在与否,而不考虑其绝对含量(孢粉浓度)的变化。孢粉的百分含量是一直被忽略的重要资料,我们将尝试引入其浓度并发展新的算法,以期能获取更可靠的共存气候区间。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与Mosbrugger和Utescher的结果对比发现,获取的植物区系的耐受区间均有所差别;通过对比并结合理论分析,我们获取的耐受区间更为合理且接近实际情况,并且改进算法获得了较前人研究分辨率更高的“共存区间”。在之前的研究中,共存法一般只能揭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或者反应剧烈的气候变化,而不能很好的反应短期内的小气候波动,这一改进使捕捉到小气候波动成为可能。
  此外,共存法在未来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随着现代植物分布数据库和气象资料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算法的不断改进,势必会推动共存法针对不同气候参数得出可靠的定量重建结果。
关键字
共存法 ,孢粉,耐受区间 ,共存区间
报告人
向明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稿件作者
向明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苗运法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