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早奥陶世时期的
Nuia化石的生物属性及分类位置一直备受争议的,目前有学者认为其是某种微观藻类,也有人认为
Nuia并非生物,而是一种碳酸盐岩颗粒。这主要是因为
Nuia的内部构造常因成岩作用破坏而难以辨认,此外其近圆形的横切面常显示圈层结构,很多学者认为其属于某种鲕粒结构。近期,作者在黔北桐梓地区下奥陶统花园组的岩石薄片中发现了大量的
Nuia化石。形态分析工作显示,
Nuia的外部形态为轮廓不规则且略微弯曲的长柱状,时有分支现象;其内部结构从里向外可分为黑色髓部和放射状皮层,髓部常呈黑色条带状贯穿于
Nuia的中腔,皮层外围常有深色边界,这些边界形成的薄壁可有一层或多层。通过拉曼光谱扫描实验(RAM)以及电子探针(ETM)实验对
Nuia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Nuia化石组分主要为方解石,髓部与皮层间无显著的元素差异,但个别化石的黑色外边缘显示明显残余有机质(干络根)的振动峰位(1332 cm
-1和1609 cm
-1),而
Nuia中心并无明显有机质残留。同时,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
Nuia具有明显的外壁结构以及放射状排列的丝状体。结合
Nuia稳定且具有一定规则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本文认为应将其划为绿藻门,丝状体围绕髓部放射状排列形成皮层,丝状体末端粘结形成边界,而多层现象则是丝状体在形成边界后的二次延长,指示藻体不同的生长阶段。
本次研究工作为
Nuia长期悬而未决的生物属性争议和分类位置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证据。同时,
Nuia作为早奥陶世时期全球分布的特有微观藻类化石,新化石材料将为研究该时期
Nuia的古生物地理区系划分提供新信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