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寒武纪(第4期)杷榔动物群的鬃毛状海绵属化石
编号:2358 稿件编号:145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8 09:49:45 浏览:93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4:0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5B] 15B、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 [S15B-1] 15B、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1

暂无文件

摘要
鬃毛状海绵属(Saetaspongia Mehl and Reitner in Steiner et al., 1993)最初由Steiner等依据湖南寒武系(第三阶)三岔海绵动物群中的2块化石标本所建立,模式种为密集鬃毛状海绵(S. densa),化石形态为小圆形(3×4 cm),骨架主体为密集排列的羽毛束状单轴双射骨针,骨针未突出海绵体表面。虽然在正、负模以及化石边缘外可见疑似的六射骨针,但受限于化石材料的保存情况,Steiner等对Saetaspongia是否存在六射骨针持有疑虑。对于该属的系统分类,Steiner等持两种观点:(1)由于骨针束结构常见于一些原始单轴海绵类,因此认为该属具有原始单轴海绵类属性;(2)疑似存在六射骨针,指示该属也有可能为六射海绵类。随后,Rigby和Hou(1995)在寒武系(第三阶)澄江生物群中依据1块标本报道了S. densa,该化石上可见六射骨针,认为该属为六射海绵类。虽然Saetaspongia化石在全球其它寒武系中也有报道,但至今该属还不能很确定地归属于任何冠群中,其化石鉴定和系统分类位置存在争议:(1)依据单轴双射骨针束,认为该属为原始单轴海绵类;(2)依据六射骨针,认为该属为六射海绵类。关于Saetaspongia化石的鉴定分歧,对当前探讨该属的分类、演化以及地理分布造成干扰。故需结合之前以及新材料,对Saetaspongia的鉴定特征进行厘定,有助于理解该属的分类位置、系统演化以及地理分布。
贵州寒武纪(第四期)杷榔动物群中海绵动物类型丰富,一些海绵化石具有与三岔海绵动物群中S. densa相似的骨架特征。基于骨架和(/或)海绵体形态特征,鉴定出一个新种S. jianhensis sp. nov. 和一个相似种S. cf. densaS. jianhensis sp. nov. 特征如下:骨架由单轴细骨针组成;骨针呈松散到密集的羽毛束状排列,形成一个大的骨针束和一些小的骨针束(~2个);偶见不定向排列、离散的细骨针覆盖在骨架上。另一块标本与之前报道的S. cf. densa特征一致:由单轴大骨针组成,骨架具有羽毛状结构,可见不规则的单轴大骨针覆盖在骨架上。
通过将杷榔组的Saetaspongia与已报道的该属化石进行对比分析,能为探讨该属化石的分类鉴定、生物地理和地史分布提供新信息。在三岔海绵动物群、格陵兰岛Sirius Passet生物群和贵州杷榔动物群的Saetaspongia化石中,可见一致的骨架特征:骨针排列形成羽毛状结构;且该属海绵骨架不具有六射骨针。杷榔动物群的Saetaspongia海绵材料支持该属为原始单轴海绵类而并非六射海绵纲。此外,华南和格陵兰岛的寒武纪Saetaspongia化石记录说明该属在寒武纪早期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且其地史分布可以进一步延伸到寒武纪第4期。
 
关键字
鬃毛状海绵,杷榔动物群,鉴定特征,系统发育,生物地理
报告人
凌陈晨
贵州大学

稿件作者
凌陈晨 贵州大学
王秋军 贵州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