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层层序分析及新构造运动的新认识
编号:2380 稿件编号:33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3 17:23:38 浏览:922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8:0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5] 主题15、古生物、古地理与古环境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普遍认为,珠江三角洲存在上、下两个海侵-海退旋回,但对于下旋回的年代,学术界依然有3~5万年(MIS3)和12万年左右(MIS5)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由于两者的时代相差一倍多,古海面高度也有很大差异,导致对三角洲海水进退过程、环境变迁历史以及新构造运动强度的认识大相径庭,这是影响三角洲研究深入的瓶颈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数十个典型钻孔岩心的考察,结合海量钻孔资料的梳理,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和思路,对研究区的地层及沉积相进行了重新划分,并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进行了对比,划分出SB3(基岩深度风化壳)、SB2(花斑黏土层2)和SB1(花斑黏土层1)等3条层序边界,他们分别代表MIS6、MIS4和MIS2的低海面时期。3条边界把三角洲沉积划分为下、中、上3层:下层含石排组(低水位域)、西南组(海侵水位域和高水位域)和三角组(海退水位域),属于MIS5;中层含上、下伶仃洋组(低水位域—海侵水位域—高水位域),埋藏较深,局限于珠江口~伶仃洋一带,属于MIS3;上层含杏坛组(低水位域)、横栏组(海侵水位域—最大海泛面)、万顷沙组和灯笼沙组(高水位域),属于MIS1。层序时空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经历了长期构造稳定阶段后,发生由北北西向南南东方向的掀斜下沉并接受沉积,下沉到现今海平面位置的时间不早于MIS7(≤250ka)。在三角洲东部地区,早期(250ka~160ka)最大下沉速率小于0.6mm/a;晚期(160ka~今)减缓,最大值约0.16mm/a;从250ka至今的平均下沉速率约0.34mm/a;在三角洲西部地区,平均下沉速率约是东部的1/2,为0.15mm/a左右。
关键字
珠江三角洲;层序地层学;新构造;海面变化;深海氧同位素阶段
报告人
梁浩
博士后 中山大学

稿件作者
梁浩 中山大学
张珂 中山大学
黄屏 中山大学
余章馨 华南师范大学
李忠云 中山大学
陈震 中山大学
汤永杰 中山大学
曾强 广东中大深地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