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型甲烷氧化细菌的缺氧能量代谢
编号:2424 稿件编号:77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8 21:39:17 浏览:927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8:3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7] 主题17、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甲烷氧化菌以甲烷作为碳源和能源,在全球甲烷平衡和温室效应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高氧生态位,以变形菌门和疣微菌门甲烷氧化菌为主。在厌氧生态位,以甲烷氧化古菌(ANME)和NC10甲烷氧化细菌为主。在缺氧生态位,宏基因组学调查数据表明:传统好氧型甲烷氧化细菌在该生态位占主导。
变型菌门甲烷氧化菌最早于1906年被发现,但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氧气作为电子受体,缺氧环境的能量代谢机制尚不清楚,在缺氧条件下是否有其他替代电子受体?如何完成缺氧能量代谢?以缺氧条件为代表的湿地环境是自然界中甲烷的最大排放源,弄清其缺氧下的能量代谢过程为甲烷控制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
本研究从纯菌水平探讨了以铁矿作为替代电子受体,驱动传统好氧型甲烷氧化细菌进行缺氧代谢。缺氧环境下 Methylomonas sp. LW13 可利用水铁矿作为电子受体氧化甲烷,通过13CH4标记实验发现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与铁矿中 Fe(III) 的还原量成正相关。通过生物电化学技术分析表明 Methylomonas sp. LW13 具有胞外电子传递能力,并基于电势建立电子传递模型。基于转录组学分析Methylomonas sp. LW13在好氧和缺氧环境下分别以氧气和AQDS为电子受体时的基因表达,发现在缺氧环境下大部分基因下调,甲烷单加氧酶和甲醇脱氢酶基因上调,缺氧代谢过程中仅核心基因表达工作,能量更加集中的去完成甲烷氧化。
 
关键字
甲烷氧化菌,缺氧生态位,胞外电子传递,铁还原
报告人
汪欢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稿件作者
汪欢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郑越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赵峰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