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人为气溶胶传输与直接辐射强迫研究
编号:2466 稿件编号:228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0 22:27:44 浏览:780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10:20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2] 主题12、气溶胶与大气环境科学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可以通过远距离输送到达北极,并通过影响能量收支对当地的气候产生影响。我们使用GEOS-Chem化学传输模式计算了2000-2015年间亚洲、欧洲、北美地区的人为源气溶胶在北极地区的贡献与分布,并用RRTMG辐射传输模式计算了这些气溶胶在北极地区的直接辐射强迫,并研究了它们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三个地区的人为源气溶胶在北极地区大气层顶的辐射强迫可以达到 -0.13Wm^{-2} ,其中,亚洲和欧洲的人为源气溶胶在北极地区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所占的比重都超过了40%,分别达到 -0.057Wm^{-2} 与 -0.051Wm^{-2} ,可能对北极气候造成潜在影响。对于吸收性气溶胶黑碳,亚洲人为源的传输更是占了重要的比重,其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达到 +0.018Wm^{-2} 。此外,亚洲气溶胶有更大比例传输到北极中心地区的海洋,且达到了更高的高度,使得其对北极海冰有着更强烈的潜在影响。在季节变化上,三个地区春季的气溶胶总光学厚度达到最大,而整体的冷却效应则在夏季最为显著;而在2000-2015年间,亚洲人为源气溶胶在北极地区的占比不断增加,而北美人为源的比例则不断下降,欧洲占比则变化不大,整体上反映了亚洲人为源在北极地区的主导作用增加的趋势。

关键字
气溶胶,北极,辐射强迫
报告人
张震宇
北京大学

稿件作者
张震宇 北京大学
李婧 北京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