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为源VOCs排放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编号:2480
稿件编号:133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0 22:27:52 浏览:620次
张贴报告
摘要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是对流层O3的重要前体物。准确识别VOCs的排放特征及其对O3生成的贡献,有助于制定更为精准的O3控制策略。本研究基于2010-2017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我国人为源VOC排放特征及其对O3生成的贡献。人为源排放清单选用清华大学的MEIC清单,VOCs物种分配依据RACM机制(Region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mechanism),该清单基于“Bottom-up”的方法估算,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时间分辨率为逐月。为进一步量化不同的VOC物种对O3生成的贡献,我们基于VOCs的排放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MIR)来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iential,OFP)。结果表明,VOCs排放量与OFP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的VOC物种对O3生成的贡献能力有显著差异。OFP最大的人为源VOC物种是OLI(内烯烃),占总OFP的72.1%,其次为DIEN(丁二烯和其他人为源二烯烃),占总OFP的10.8%。从行业来源上看,VOCs排放量及对应的OFP主要由工业源贡献,其占比分别为61.9%和45.9%;而电力源对VOCs及总OFP的贡献量极少,占比不足1%。从年际变化上来看,VOCs排放量和OFP在研究时段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VOCs及OFP的高值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通过对比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VOCs排放量及OFP对比发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VOCs及OFP量级更大,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