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强震区滑坡物质供给能力的长期变化研究
编号:2552 稿件编号:50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1 11:04:40 浏览:90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4:1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 [S3-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3

暂无文件

摘要
汶川地震后,大量的崩滑体被触发,并持续向沟道提供松散物质,从而影响了泥石流的形成。有效评价泥石流流域内滑坡物质的供给能力需要理解滑坡活跃性及滑坡与沟道之间的耦合关系。为了分析汶川地震后强震区泥石流流域内滑坡物质的供给能力,本文基于滑坡面积密度和滑坡连接性初步提出了滑坡物质供给能力评价模型,并将其运用到46个子流域。研究表明从2008到2018年,汶川强震区滑坡物质供给能力整体上在逐渐衰减,但是受强降雨事件影响,其实际呈现出震荡式衰减特征。并且在不受极端事件影响下,其大概在2025年后恢复至震前水平。由于沟道内储存了大量的松散物质,导致泥石流高活跃期可能大于2025年。滑坡物质供给能力被划分为极高、高、中、低和极低五个等级。汶川地震后5年,滑坡物质供给能力由极高和高向中等和低等级转化,随后以低等级为主。并且随着时间发展,滑坡物质供给能力高的地区逐渐由岷江两岸向各泥石流流域中上游转变。滑坡活跃性变化是导致滑坡供砂能力变化的主要的原因。
关键字
物质供给能力,滑坡连接性,滑坡面积密度,高清遥感影像,时空变化,泥石流
报告人
熊江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熊江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唐川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明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龚凌枫 成都地调中心
李宁 西华大学应急科学学院
张宪政 成都理工大学
史青云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