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泥石流活动时空演化机制研究
编号:2553 稿件编号:305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1 11:04:50 浏览:99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4:4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 [S3-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3

暂无文件

摘要
震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震后防灾减灾的关键。2019年,汶川震后11年,汶川县第三次发生了群发性泥石流事件。我们利用变化监测技术,对泥石流前后的影像进行处理,得到了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利用野外测量和无人机技术,分析了泥石流的物源补给。通过与震后两次群发性泥石流事件对比发现,平均流域面积和流域相对高差较大的泥石流沟变得活跃,同时年平均降雨量较小的泥石流沟虽然同震滑坡密度较小,但变的活跃。我们的研究表明流域面积较大的泥石流沟,在暴发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前,沟道物源有一个累积的过程。较小的降雨量意味着较低的植被恢复速率和较低的土壤侵蚀速率,这两个过程会推迟规模较大的泥石流发生。当把我们的研究与历史泥石流事件对比发现,在汶川县的北部(年平均降雨量较小,泥石流流域面积较大),泥石流沟的暴发数量呈现增大的趋势。
关键字
泥石流,汶川地震,同震滑坡演化,滑坡
报告人
张宪政
成都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张宪政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