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勺状沟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编号:2585 稿件编号:152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1 14:43:40 浏览:3323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2:2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议:[S10B] 10B、地表过程与地貌 » [S10B-2] 10B、地表过程与地貌-2

暂无文件

摘要
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特征,沟谷发育造成了黄土高原地区强烈的土壤侵蚀。研究黄土高原沟谷地貌对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生态修复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学者们围绕黄土沟谷地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于连续的沟谷系统,较少涉及到不连续沟谷的研究。在黄土地貌的野外考察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种特殊的独立于坡面、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汇流特征的永久性不连续沟谷。与普通沟谷从沟头到沟尾,沟宽和沟深逐渐增大的形态不同,这类沟谷沟体从上到下逐渐变窄、变浅甚至消失于坡面上,整体形态上大下小,俯瞰像个勺子,因而称作勺沟。与坡面细沟与浅沟不同,勺沟具有明显的沟沿线,其规模近似于切沟,较大的勺沟甚至能达到冲沟规模。勺沟的形成主要由黄土馅穴等重力侵蚀发育而来,在黄土馅穴的基础上,经过坡面沟蚀过程进一步发育成头大尾细的“勺子状”沟谷。勺沟一旦出现就会破坏坡面的完整性,规模发育壮大后,一般的耕作无法将其消除,勺沟的形成标志着土地退化的开始。在野外考察中,我们发现勺沟的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区域勺沟密度,有些区域零散分布。因此,从水土流失治理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弄清楚黄土高原中勺沟的分布特征及规律。
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野外调查和影像特征判读,识别出了黄土高原地区4077条勺沟;然后基于莫兰指数和G统计量分析了其空间聚集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地形、黄土地貌、土壤侵蚀与勺沟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勺沟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和中部以西,形成了以神池、靖边、庆阳、定西为中心的四个勺沟密度的高值区,并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性特征。地形方面,92.72%的勺沟分布在小于30°的坡面上;81.92%的勺沟分布在10-30°的坡面上;黄土地貌类型方面,66.37%的勺沟分布于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地貌区;土壤侵蚀强度方面,87.95%的勺沟分布在中度及强度土壤侵蚀区。整体而言,勺沟代表着黄土沟谷地貌演化的早期阶段,可能进一步发育为切沟、冲沟等连续沟谷。这些结果为黄土高原沟谷地貌演化提供了新的认识,也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尤其是沟谷发育早期阶段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字
勺沟;空间分布特征;黄土高原
报告人
李晨瑞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稿件作者
李晨瑞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杨昕 南京师范大学
刘海龙 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