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中Pu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和环境意义
编号:2629 稿件编号:216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1 19:45:50 浏览:569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0日 08:35 (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议:[SP] 张贴报告专场 » [SP-10] 主题10、地表过程与地貌 墙报

暂无文件

摘要
土壤侵蚀是指地球表面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等内外力共同作用下所发生的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由于土壤侵蚀带来的土壤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以及水体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环境危害,土壤保护及侵蚀治理已成为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及研究课题之一(Pimentel,2006)。
从20世纪60年代Menzel研究了土壤侵蚀与大气沉降的放射性核素之间的运移关系之后(Menzel,1960),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因计算定量性和准确性以及多同位素方法间能够相互印证在土壤侵蚀应用中得到了快速发展(郑永春,2002)。目前在放射性核素示踪土壤侵蚀的研究中,137Cs法应用最为广泛且发展较为完善(刘宇,2010;曾海鳌,2008)。然而,由于半衰期为30.07年,来自核武器试验的约70%的137Cs已经衰变,在未来几年内将减少至探测限以下。Pu同位素( 239 Pu、240 Pu)与137 Cs来源相同,半衰期更长(239Pu半衰期为24110a、240Pu半衰期为6561a),因此Pu同位素成为可以替代137 Cs进行土壤侵蚀示踪的理想元素。
近年来,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Pu同位素的测量越来越灵敏、高效,这也为Pu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放射性示踪元素应用到土壤侵蚀示踪当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我国一些学者利用Pu同位素开展土壤侵蚀的研究(Zhang et al.,2019;Bu et al.,2017;Ni et al.,2020),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学成果。但大多数仅是利用Pu同位素的土壤背景值进行了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较少深入地研究土壤Pu同位素背景值在剖面中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全面收集了我国土壤中Pu同位素土壤分布的研究文献,试图揭示中国土壤中Pu的剖面分布特征和环境意义;结合我国地形地貌分区和特点,分别讨论我国六大地貌区Pu同位素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为Pu同位素示踪法在土壤侵蚀示踪研究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字
Pu同位素、土壤侵蚀、背景值、分布特征
报告人
余海萍
安徽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余海萍 安徽师范大学
徐仪红 安徽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登录 会议管理 酒店预订 提交摘要